父亲眼中的农村改革开放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那些可爱而可敬的祖辈们,尽心尽力,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认识和了解这三十年的成果,更应该去了解祖辈们的生活,去体会他们对这具有重要意义的三十年的感想。
我是一名在农村出生,城镇长大的孩子,农村是我的根。改革开放这三十年,虽然作为80后的我没有经历太多,但是从孩童的记忆开始,我也感受到了周围发生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
我的采访对象是松江区九亭镇小寅居委(小寅实业公司)书记管永林。谈到改革开放开始前的状态,他告诉我,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各方面条件是比较落后的,虽然上海郊县比外省市好一些,但是总体上仍然是落后的。80%以上的农户年终都是透支户,只能算是吃饱肚子。外部环境很差,乡村之间大部分是泥路。村里也没有娱乐设施,两个月或是更长时间才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农民居住的大部分是草房,只有一小部分是瓦房,全村五百多户农民只有二、三家盖的是楼房(也是比较简陋的)。
当时农民收入是靠挣工分。一般男同志最多一天挣13分,女同志一天挣11分,那个时候工价是每10分大约是5、6角,好的一点大约是7角。自留地上种植的蔬菜,只能满足自给。
1992年3月管仲林踏上主任岗位时,农村的经济已有所好转。当时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近十年,农业收益相对有提高。正遇到乡镇企业大发展之机,主要劳动力大部分在乡镇企业工作。农村的经济处在比较稳定地增长阶段,但是发展是粗放型的。
管仲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主要变化,是农民在思想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人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壮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农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例如:50%以上农民住别墅,老人退休后又有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收入有提高,家家有存款,出门就是水泥路。村村有社区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等。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农村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而深刻的。他认为农村的改革在中国扮演了一个推进器和催化剂的角色。
这位小寅村委的支部书记,就是我的父亲。我父亲对家乡充满了热爱,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让它变得富裕起来,让人们过上好日子。这次采访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改革开放”不再仅仅是一个定义,而有了全新的感性理解;从身边的人去认识这个定义,让我从以前不曾有过的角度去了解我的亲人,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启示和鼓励,鼓励我奋发图强的意念。我明白了作为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好,努力学好知识技能,贡献出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