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看校园文化30年彭明利 朱俊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是新思想的先行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思想认识的变化常常体现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这一有效载体,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思想保障,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心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
    纵观30年,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既连贯、统一,又表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
    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大批有志青年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经历过“文革动乱”的洗礼,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专注”、“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当时最具特色的代名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开端。80 年代,改革话题成为校园文化的中心,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舞蹈、音乐、批判文学等活动迅速升温,一些高校的讲座、沙龙、讨论、辩论会开始活跃,呈现出自主意识萌动的状态。
    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国际化程度的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绝对、单一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已不为他们所认同。
    进入新世纪,新一代青少年在信息化、网络化浪潮中步入大学。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他们交流、娱乐的主要方式。寻求个人机遇、发展潜能,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学生自我中心意识逐渐增强,而传统的民族责任意识则趋于弱化。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成为此时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中央16号文件的出台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学生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学生为本”。
    从“单一”说教发展到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层次、多元化人才教育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多元化自主就业,从每届仅1-2位学生继续深造到60%以上选择读研读博、出国留学,30年学生工作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中,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羽翼日趋丰满。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上世纪70年代学生求知的渴望和专注,80年代学生的政治热情,90年代学生的意气风发,21世纪大学生的和谐创新。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新时期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远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分别系第一临床学院正处级辅导员、教学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