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坚持师范教育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校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师范培养特色之路







  办学一百年来,学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立校之本,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完善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努力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师德高尚、素质全面、技能扎实、一专多能”,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高素质师资,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师范培养特色之路。
  目前,我校是全省惟一以培养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校立足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南昌市、江西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在2008年百年庆典时,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评价我校时说,作为全省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南昌师专一直是我省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的一块示范地、一面引领旗;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称我校是名副其实的“教师的摇篮”。
  以师范教育为立校之本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的前身为1908年创建的江西省立女子师范学堂和1914年创建的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她的创建点燃了江西师范教育的星星之火。从江西省立女子师范学堂至现在的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百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教育这一宗旨,对师范教育作了许多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师范教育经验,增强了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成就了富有特色的光荣传统。
  在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下,现在的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面积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效果日益显著,学校事业持续发展。以服务本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为己任,继承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在近一个世纪发展历程中,我校为小学、幼儿园培养“师德高尚、素质全面、技能扎实、一专多能”,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高素质师资目标没有改变。
  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围绕培养目标设计了以“三字一话一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为主的师范生职业能力系列训练项目,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增加了“二能”(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训练项目。我校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而广受地方学校的欢迎。1988年,学校受到当时国家教委的表彰和奖励,并被评为全国先进师范学校。
  2004年升格以后,我校以培养地方急需的合格师资为导向,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2005年,学校全面展开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修订工作,探索学分制教学管理。学校坚持每年召开教学工作研讨大会,对师范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原则、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确立了“模块式教学、个性化发展、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
  几年来,学校通过全面实施学科课程综合改革,师范生能力培养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强化,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2008年,在全国师范院校三笔字考核、全国师范院校师生书法比赛、全国高校师生书画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江西赛区)等一系列大赛中,均获金奖、特等奖或一等奖。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完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完善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围绕一条主线,提高三种素质,优化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近几年来,为了凸显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我校围绕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从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通识素质、学科素质、教育素质。一是坚持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学有专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调整师范类课程体系结构。二是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自觉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大力整合课程内容,针对所有师范专业、直接为培养学生职业所需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实用技能的课程。三是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在通识素质、学科素质、教育素质三个维度上展开,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二)“双轨”实施,坚持“四个对接”,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学校明确把加强师范生职业能力训练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序推进并实施内外结合的“双轨”制,即“教师职业基本功”的训练课内课外结合,课内为主导,课外为基础。我校在师范生职业能力训练过程中,坚持“四个对接”,拓展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双轨”渠道。
  一是坚持课内专业教学与课外技能活动对接,注重学生技能、技巧训练,强化教学实践、实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及职业的选择和追求为目标。二是坚持校内理论教学与感受教学对接。聘请了省、市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为我校兼职教师。通过他们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达到延伸课堂教学、实现校内理论教学与感受教学对接目的。三是坚持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见习、实习对接。2006年,学校积极开辟校外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基地,现有27个实习基地。四是坚持教育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接。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并将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
  (三)实施学分管理、“三证”制度,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我校在加强对师范生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的同时,立足以学生为本,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构建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凸现职业能力为主体的“学分+证书”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是学分制实施办法做了许多规定,要求在规定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各类课程及实践性环节课程,并取得规定学分(140学分),才准予毕业。二是采取阶段考核和终端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阶段考核以随课考核为主。三是实行证书认定制度,采取教师职业基本功合格证、毕业证、教师资格证“三证评价”。
  通过以上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多元化评价,并把评价贯穿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同时,根据反馈回来的人才培养规格信息,丰富教师职业能力的具体构成,在技能课程和训练项目中予以调整,促进了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完善。
  (四)落实四项措施,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多年来,我校一直不断加强硬件、软件建设,从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组织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致力于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一是教学设施建设是基础。建立了学前教育实训室、科学教育实训室等实景模拟训练室。2007年,学校投入400万元改善教学条件,2008年又投入400万元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同时,图书藏书增加到40万册。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采取在岗培训、下小学(幼儿园)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能同时胜任大学和小学教学的教师)教师队伍。目前,我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57人,占专任教师的59.9%。三是组织建设是核心。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在全省同级同类高校中最早建立普通话等级测试站。2004年,还被评为“全国师范书法教研中心组先进单位”。四是制度建设是保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各系也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规范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制度上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实施科研工程,推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2005年以来,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步实施科研工程,坚持以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的原则,培育了一批涉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2007年,有76个研究课题获准立项。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依托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办学百年来,为地区基础教育、地方建设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并支撑起南昌市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南昌市基础教育小学岗位一线工作的教师队伍中,我校毕业生占62%以上。而且,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校毕业生以勤奋的敬业精神、坚实的技能功底、踏实的工作作风、朴实的职业态度和厚实的教育业绩,赢得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上手快、后劲足”。在毕业生随机调查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基层学校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敬业精神、职业能力等诸方面的满意率在96%以上。近年来,学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达80%以上,赢得了社会和同行的尊重,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作为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师范高校,我们将高举师范教育大旗,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