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今夜,我们与校长面对面



同学们热情地围在校长身边,久久不愿离去 摄影/郭海军


●记者 程曦 学生记者 苏鹏霁 俞理晓
“感觉我们的校长非常平易近人,很想和他聊一聊。”
  “面对面之后能一起吃顿饭吗?其实,面对面也是一场盛宴。”
  一段开场DV把镜头对准了教室里、操场上、食堂边的普通清华学生。他们表达了对校长的问候和祝福,也用真诚幽默的方式传递着想与校长近距离接触的心声。
  12月5日晚,顾秉林校长做客以 “清华·人生”为主题的“与校长面对面”活动,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体验,阐述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发展方略,同时也认真聆听、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对学校发展的建议,与现场同学倾情互动。
  
求学:走进清华园 来到学术的殿堂
青年顾秉林第一次走进清华园时,行李卷很轻,心情却非常激动。看到清华学堂、大礼堂等古老庄严的建筑,他知道自己来到了学术的殿堂。
  顾秉林用诗一样的语言追忆往事,一段段饱含细节的讲述让学生们听得入神。“文革”中“造反派”扔掉了所有课本,顾秉林半夜从垃圾堆里拣出5个年级的教材,悄悄转移到中央主楼的11区,并用两年多时间全部自学完毕。同学们深为这段求知若渴的故事所感染,两次报以热烈掌声。
  每段故事讲完,顾秉林总会生发一些感悟和对当今学子的建议:专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不要盲目跟风,要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这代年轻人应该有一段在国外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开拓视野,胸怀世界。
育人:将璞玉雕琢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顾秉林表示,他很不赞同“流水线”式的教育方法,每位学生都是一块璞玉,有着不同的个性,要给他们不同的关爱,通过大师的精心雕琢,最终让他们成为独具魅力、让人有所回味的艺术品。
  顾秉林特别提到了当年轰动一时的“刘海洋伤熊事件”。他认为,一个教育群体是否优秀,在于事情发生后是跟着舆论走还是选择教育人、感召人。教育家最终的目的是治病救人。“需要救熊,更需要救人!”一番话再次激起热烈掌声。顾秉林表示,这件事也给了学校更多的思考,促进了学校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改革。
  
治校: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
面对现场为数不少的人文社科和艺术专业的学生,顾秉林专门谈到了学科发展的问题。他表示,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清华不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要建好文科院系,也要抓好对全体学生的人文教育。不同学科要按各自的步伐、按各自的内在规律发展。“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要达到真善美在学科层面的统一。
以清华精神与学生共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人文日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在为学生签名时,在为活动准备礼物和题词时,顾秉林反复书写着这些清华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并与学生共勉。
  顾秉林希望能与同学们一道,赋予清华精神更具时代性、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顾秉林特别讲到了一教背后王国维先生墓碑的来历。墓碑由梁思成先生设计,碑文由与王国维并称 “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撰写。其中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顾秉林殷切希望同学们在秉持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能具备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品格,坚持创新,绝不人云亦云。
  当被一位女生问到退休时最留恋清华的什么时,顾秉林深情地说:“我留恋清华的一草一木、每一栋建筑,我的血液中已经深深溶入了清华这两个字。我想最重要的是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校训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年“文革”中,许多老教授白天挨批斗,晚上坚持回家做学问,也从不埋怨学生。顾秉林认为,正是这种精神让清华在拨乱反正后迅速恢复元气,走上了阔步发展的道路。
  顾秉林对清华优秀的生源有着特殊的期许。他说,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是真正发挥所有学生的潜能,希望同学们成长为既有宽厚基础、又有广阔视野,既有活生生的个性、又能团结他人,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精英人才,也希望在清华园度过的岁月成为他们人生中最(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