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在野外标本采集中历练自己


  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标本展于11月下旬,在桂花广场、百果苑食堂、沫若广场精彩举办,引来许多老师和同学的驻足参观,标本展览绚丽多彩,琳琅满目,“秋怨”、“蝶恋花”、“飞蝗腾达”、“梁祝”、“蝶翅国宝”等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观看者的啧啧称赞,展览分为标本展、照片展和与现场解剖三部分,有200多类品种,6000余份昆虫工艺品。这次标本展是化生学院07级生物专业的学生在老师带领、指导下经过一周的野外见习,艰苦采集、精心制作的。
  据了解,为了做好这次展览,生物学专业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到峨眉山、太阳岛、绿心等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动物学野外见习,采集了大量的昆虫标本,并经过一个月的整理制作了这些标本。
  “野外采集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短短的一周,让大家融合在了一起。”07级生科班彭多多说,“通过在三个地方的野外采集,我们捕捉到很多在书上看到过的昆虫,每当捕捉到一只新奇的昆虫,大家都会翻开书一边讨论一边研究,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保证标本的完好,生物学专业的同学们在野外见习期间,白天采集晚上制作,大家围坐在路灯下,解剖昆虫,在多次制作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制作标本的技巧。彭多多说,“这段采集历程中,我不仅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也为我的大学生活添加了一段美丽的小插曲。我忘不了同学们在通过那段狭窄的小路时,班里的男生站在悬崖边上,手拉手靠着树为女生们搭建坚实的护栏;忘不了一位老师拿着木棍为同学们赶走那条毒蛇;忘不了为了躲避那群野蛮的猴子,同学们围成一个圈掩护着吃东西的其他同学……在展出的标本中,最受人注目的是“蝶翅国保”,参与这个标本制作的刘芳告诉记者:“我们看着很多损坏的蝴蝶标本将要被扔掉,大家都觉得挺可惜的,便有了变废为‘宝’的念头,将它们制作成‘蝶翅国保’。起初大家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大家还是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从早上9点一直做到晚上10点,经过大家出谋划策,精心挑选材料,同学们的细心粘贴。最后,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之下,终于将一个设想变成了现实。”
  学生不仅在采集过程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在展览过程中,也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翅膀上长有像眼睛的蝴蝶就是眼蝶,眼蝶又分为很多种……”讲解员罗正敏向观众介绍着区分蝴蝶类型的方法。像这样的讲解人员共有十几位,他们耐心地回答观众的疑问,并介绍各类型动物的学名和特色。采访中,很多讲解员表示,举办标本展不仅梳理、总结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强化了知识选择和鉴别能力。而且向观众讲解的过程中,不仅挑战了口才和胆量,更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也让自己增强了对专业的热爱。在展览现场认真看展品的廖翔同学告诉记者,精美标本制作和耐心的讲解让他懂得了很多生物专业的知识,也让他对昆虫有了新的认识。
  经过这次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以及展览,引起了化生学院学生野外见习采集标本的极大兴趣。化生学院曹成全博士说:“野外采集标本的过程是对同学们的一次历练,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游先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