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上了教育事业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我对三十年改革开放、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
我生在旧社会,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前经历的坎坷和风雨,见证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辉煌;我在师院建校之初到校,参与和见证了学校发展的重要历程;我当了四十年的教师,体验了改革开放前后教师的价值和教师地位的变化。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是学生,目睹了我最尊敬的的老师们饱受的侮辱和折磨。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这就是中国教师的结局,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教育。
1968年底,我响应号召,到边远的山区接受再教育。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农村中学当上了民办教师,月工资六块,是当时自由市场十斤玉米的价值。由于我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改革开放前的九年教师生涯中,终于涨了一次工资,从六块涨到了九块,涨幅达到50%。那时候,虽然我几次被评为先进,但我一直不能理解“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这句激动人心的话语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有一句话却触动我的心灵:“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
1977年,我国传统的高考制度,已经中断11年。就在改革开放的冲锋号吹响的前夕,邓小平同志果断决定:恢复高考。
正是国家考试政策恢复,使即将向“青春”说再见的“老三届”人,得到了一个参与公平竞争的平台,获得了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成为这个英明决策的最早的受益者。考试制度的改革,使多少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考试,我离开了偏僻的山区。
1979年4月,我被分配到乐山教育学院———乐山师院的前身。
改革开放前,计算机在乐山还是一个神秘的概念。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北京中科院科普讲师团到乐山开展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培训。直觉让我感到,计算机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一头扎了进去,开始熟悉了BASIC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990年,教育学院承担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任务。学院组建了电教计算机中心,并决定由我主持电教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从此,我和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91年开始,凭借20台苹果机和286机,依靠几位教师的奉献精神,依靠各级领导的支持,我们把中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搞得红红火火,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誉。在推广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发展了自已,我感受到了教师的价值。我开始爱上了教育事业。
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步深入,三校合并,升本建立师院,组建了计算机科学系,为乐山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大旗引领下,计科系一年一个新招,一步一个脚印,从建院之初,师资队伍薄弱、设备简陋的年青团队发展成为:拥有一支由63名中高级计算机专业人才、32名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师资队伍;拥有适应本专业教学与科研需要的8个专业实验室和近千台计算机中高档设备;在建的四个重点实验室,为教师发展搭建了平台;六十七个计算机应用项目的开发和教改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青年教师在学院讲课比赛中连连获奖,在省内高校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脚,展示了计科系教师队伍的水平和潜力;计科系学生在参加全省、全国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佳绩,考研上线比例年年提高。
针对lT行业知识更新迅速的特点,计信系主动与市场需求接轨,率先推出了校企结合之路,同北京大学北大青鸟集团联合办学,以产学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明年,校企联合办学将结出首批硕果。届时,计科系将为为乐山师范学院的辉煌添上浓浓的一笔。
同优秀院系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计科系人可以自信地说:有一点我们不比任何院差!那就是坚定的信心,科学的态度和拼搏的精神。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乐山师院诞生、成长、发展的三十年,师院升本8年,是计科系与时俱进的8年。目前,计科系在师院还是一个不打眼的小系。透过计科系这个窗口,也能看到师院的全貌:乐山师院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有一点始终没在变,三十年来,师院始终扎根在嘉州这片沃土;宏毅、自强、笃学、践行的精神永远不变。
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教育事业,爱上了乐山师院,我愿意为我热爱的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