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星”语录本报记者 肖珊 田业胜

    ◆ 彭万荣(编剧):“乐山精神”的自我品读
    在今年武汉最炎热的三个月里,我闭门不出,整日被浩繁的历史文献、档案信札、回忆录包围着。经过苦苦思索,剧本终于初见雏形。武大西迁乐山的八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八年,正是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武大创造了中国高校教育辉煌的一页——大师云集,学风愈挫弥坚,跻身当时中国四大名校之列。
    乐山精神是什么?任何概括都不可能精确诠释。八一九大空袭、八宝饭、白宫、第八宿舍、疤病、农工夜校、大成殿、让庐、通才教育、自由讲学、学术无禁区……这些乐山时期的“关键词”,会带着观众穿越时空,感受那段生活困顿贫乏、内心坚韧浪漫、学风纯朴向上的岁月,汲取属于自己的乐山精神。

    ◆ 江兆旻(导演):别出心裁的庆典
    这部戏从头到尾都在诠释一段最艰难,却最辉煌的历史。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是武大人写自己的历史、演自己的历史给自己的人看。不论是参与编排的主创人员和演员,还是观看演出的观众,都是一个体会荣耀、自我洗涤的过程。不管是今天的武大学子,还是未来的武大学子,都应该为自己就读的大学拥有这样一段历史感到光荣和自豪。
    通过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庆贺武汉大学西迁乐山70周年,比传统的庆典晚会更有意义,更别出心裁。综艺晚会热闹过后终归沉寂,而话剧将永远记载那段岁月;晚会常常流于主题先行,话剧却能意蕴万千,润物细无声。

    ◆ 李英男(饰王校长):崇拜
    通过这部戏,我真实感受到王校长把家人和自己完全抛诸脑后,一心只为学校谋发展,为武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部话剧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诗篇,演绎乐山往事,阐释乐山精神。家国大事,儿女情长,苦乐交织,那份心酸和浪漫、坚韧和执着,真的令我为之动容。

    ◆ 李谦(饰东方润):坚毅
做男人不容易,做顶天立地的男人更不容易。东方润这一角色具有多面性,既有家庭又有事业,拥有一颗宽大包容的心。我试图将他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纯粹的男人,在人的共性中烘托他的个性。乐山时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毅。既有强度,也有韧性,追求纯粹。我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坚毅和自强不息。

    ◆ 梅铃(饰杨光芷):痴缠
    排练以来,我终日沉浸剧情不能自拔。现在的我和上世纪初的杨光芷,正读大学的我和时任文学系教授的她,作为演员的我和身为女作家的她,戏里戏外痴缠着,是一种癫狂状态的幸福。前几日,我有幸赴乐山采风,恰遇秋雨连绵,山路难行,寒风刺骨。透过乐山师范学院老教室的窗棂,只见昏黄灯光,暗影婆娑,众学子灯下苦读,教室墙上的标语隐约可见。不觉眼角湿润,久立窗前不愿离去。但愿长醉不复醒。

    ◆ 汪紫薇(饰东方美):执着
    乐山时期的武大人常给人一种执着的感觉。当时日军轰炸,很多家庭受损,但大家互相帮助,乐观豁达,共渡难关。用话剧的形式重温乐山时期武大的历史沧桑,让我深受启发。虽然我没有经历那般艰难困苦,但仍应弘扬那种精神,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