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百载传承 学府风采武汉大学商科教育115周年暨经济学系建系80周年巡礼

                1895年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前右)为李崇淮(前左)颁发武汉市人民政府第一号嘉奖令

                  著名经济学家,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谭崇台先生(右)与外国学者亲切交流 

                                 2006年康腾全国高校学生案例分析大赛邀请赛

                        学院退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授牌仪式

                                    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学生活动

                                    学院近年荣获的部分奖杯和奖牌

                                         学院现任党政班子

                                       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外景

                                     经济管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图书馆

                                  本版图片均由经济与管理学院提供

                                    办学历史悠久  学科门类齐全   

    珞珈山麓、东湖之滨,闪烁着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高等教育的一颗明珠——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自1893年秋开办的自强学堂设商务门起,武汉大学商科教育已经走过了115个史诗般的春秋;自1928年夏学校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设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系起,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教育已经延伸了80年恢弘的画卷。
    1893年11月,清末湖广总督、“通晓学务第一人”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武昌创建自强学堂,下设商务门,武汉大学商科教育由此发轫。
    1926年冬,国民政府将国立武昌大学、武昌商科大学等七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并以原商大为主体,创建武昌中山大学经济科。经济科下设经济学系与商业学系,成为一个学院级教育机构。
    1928年夏,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并在原武昌中山大学经济科的基础上设立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系,后又改称为法学院经济学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武汉大学经济学系迈入了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全面转型的新时期。1952年全国性院系调整,经济学系接收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相关系科,成为中南地区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科研的龙头。
    1981年,学校以原经济学系的部门经济研究室为基础成立经济管理学系。1984年,在经济学系与经济管理学系基础上成立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分别成立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1999年,武汉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与旅游学院合并组建武汉大学商学院。
    2001年,由原武汉大学商学院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合并,组建了新的武汉大学商学院。2005年,武汉大学商学院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
    115载山水相伴,80年风雨兼程,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造就了一大批学界、政界、商界人才,产生了一大批富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学科涵盖经济与管理两大门类,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四个一级学科,四个一级学科全部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保险学、金融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8个博士点;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工程、房地产经济学、保险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管理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3个硕士点和MBA、EMBA、MPAcc、MPM、MLE、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6个硕士专业学位点;21个本科专业(方向及教学试验班)。学院现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等七个二级学科为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和“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研究”是“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是“985工程”建设项目。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一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3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300余人、博士研究生900余名、硕士研究生800余名、硕士专业学员2300余名,港澳台学生300余名、留学生300余名,另有各类继续教育学生5700余人,形成了本科生—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了各个层级学生科学合理的比例结构,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建设研究型学院和国际化办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一大批著名学者如周炳琳、任凯南、杨端六、刘秉麟、皮宗石、张培刚、谭崇台、刘涤源、李崇淮、董辅礽、杨小凯等曾任教于此。学院现有教职工34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77人,教授100人,副教授98人,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170人。教师中70%具有博士学位,68%年龄在45岁以下。教师中有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入选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5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4人。学院还常年聘请一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顶尖教授为客座教授,聘请了一大批国内高校的一流教授、杰出研究人员和卓有成就的企业家为兼职教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正朝着年龄合理、结构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迈进,中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坚持育人为本  办学特色鲜明   

    坚持“三创”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学院坚持育人为本,贯彻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武汉大学“卓越工程”,坚持“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进“四名”工程(名师、名课程、名专业、名教材)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学院大力加强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名师为本科生上课;大力加强国家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等优质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以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24本)为核心的本科教材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建设、湖北省品牌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学院积极推行创新学分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精神与能力;2001年以来学院本科生获得学校创新学分的项目数达到360项,获得的创新学分达到1518分,涌现出本科期间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的发明创新人才。此外,2003年以来学院在校学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金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获得专业竞赛奖励212项,其中国际级1项,国家级奖励2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省级奖励33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校级奖励167项(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51项)。
    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国际交流,与外国政府、著名高校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开放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力度,先后探索出了“3+1”、“3+2”等多种模式。学院中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学士学位班、中法金融试验班、中法工商管理试验班具有广泛的影响;学院与法国拉罗舍尔大学、克来蒙一大、鲁昂高商等高校建立了固定的联合培养制度;与英国诺森堡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知名学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美国西东大学、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展了广泛的联系。学院开办的国际数理经济试验班、国际数理金融试验班,坚持选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世界一流学者前来授课讲学,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每年选送近百名学生赴法国鲁昂高商、新加坡管理大学、韩国西江大学等学校学习以及赴英国开展实习活动;同时,学院接收法国鲁昂高商的学生前来学院进修学习,接收来自美国高校夏令营代表团成员参加我院的学术讲座,并招收近600名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来学院学习深造。
    注重实验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院本着 “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能力,促进创新”的基本理念开展实验教学。以建设经济与管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平台,构建基础平台型教学实验、专业综合型教学实验与创新研究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实验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制,大力推行研究式、开放式和多元化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以基本实践技能为基础,以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台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为目标,形成了适合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学生培养的鲜明实验教学特色。学院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形成了包含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学生自主性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激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体系,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按照每个专业至少一个对口实习基地的建设原则,学院建设了23个签约实习基地,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广泛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武汉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特色基地建设为龙头,广泛开展自主性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三创”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培养和提高。
    推进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学院积极推进以导师责任制为中心、以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的培养机制改革,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奖、贷、助、研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学院大力开展优化一套研究生培养方案、建设一套研究生教材、建设一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一批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支过硬的一级学科统设课程的师资队伍“五个一”工程建设,以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为核心,积极探索“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的博士培养方式,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大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打造专业学位品牌。学院MBA教育品牌逐步树立,EMBA教育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四强,连续三年被评为最具人文底蕴奖和最具国际视野奖。


                                       注重学术研究   推动科学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与科研质量,学院努力融铸兼容并蓄、互补共进的博大人文精神,营造科学严谨、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学院充分发挥国家“211”和“985”建设项目、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凝炼学科方向,形成学术研究优势。学院依托研究所、科研中心、各级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等平台,以研究方向为主线组织力量,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团队研究。学院以社会服务为己任,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
    2005年以来,我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51个,科研到账经费近6000万元。承担国家社科项目34个、国家自科项目36个、教育部项目41个,其中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1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项。我院共在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论文近500篇,其中被SCI、SSCI、EI检索(78篇+学生论文数)篇,出版144余部学术专著。共获得国家级和教育部科研成果奖22项,其中包括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以及其它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48项。
    近年来,学院邀请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斯蒂格利茨教授、格兰杰教授、马斯金教授等近230批次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组织举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60余场,长期举办“珞珈经济与管理青年学者论坛”、“增长与发展论坛”等学术活动,交流了学术思想,拓宽了知识视野,活跃了学术氛围。
    长期以来,学院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踊跃向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报告。这些报告和建议有些被选送至国家领导人审阅,有些被国务院有关部委采纳,相当一部分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重视(被领导圈阅批示或内部出版)。其中,李崇淮教授提出的“两通起飞”被武汉市委市政府采纳,为武汉市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武汉市人民政府为此特别发布第一号嘉奖令予以表彰;“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被作为国务院研究室的《送阅件》报送中央政治局、国务院领导,中央和省市领导作出了批示,肯定了研究报告。

    经济与管理学院是学校规模最大的学院,也是学校综合实力较强,社会影响较大的学院,以“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和谐的学院”为目标,经管学院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风,弘扬诚信、严谨、创新、卓越的学院精神,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风,坚持教师为本,民主办院的作风,不断提高学院自身办学实力,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努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学院以贯彻落实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和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核心,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评聘结合与绩效考核为核心,努力推行教师队伍建设;以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科研团队为核心,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与质量;以开发人力资源,完善优化院内组织结构为核心,探索大规模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建立和完善与两级财务管理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为核心,深化学院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优化学院办学环境和条件。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和谐学院建设为目标,统筹兼顾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三支队伍之间的关系,为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百年风雨兼程,世纪薪火相传。学院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在武汉大学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以 “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民主办院、改革兴院、制度治院、开放活院”为办院方略,以 “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并重、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质量与效益并重”为办院方针,抢抓机遇,迎头奋进,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创一流效益,不断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和谐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建设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