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国际宽容日”前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华侨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 “宽容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15日在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任、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景源,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学会秘书长谢寿光,全国政协委员、华侨大学校长吴承业,华侨大学党委书记李冀闽,华侨大学副校长徐西鹏、刘塨、张禹东、刘斌出席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求是》杂志社、《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我校部门领导和师生代表参加研讨会。张禹东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李冀闽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与会专家学者,他说,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携起手来,探讨有关学术问题,共同推动宽容与和谐社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建设和谐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贡献。李景源、卓新平、谢寿光代表主办单位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李景源、卓新平、吴承业分别在大会上作“宽容不是什么”、“从宽容对方到平等对话”、“宽容与大学精神”的主题发言。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副主任张庆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邱永辉、唐晓峰,我校哲学研究所所长杨楹,人文学院副教授彭立群、王福民等专家学者分别作大会发言。
李景源在闭幕式总结时表示,研讨会使宽容的精神在华侨大学和学术界当中产生一种文化自觉或学术自觉,对华侨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学校的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禹东在闭幕式上称,此次研讨会使华侨大学深化对宽容精神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并阐述了自己对华大“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的理解。
据了解,自吴承业校长大力倡导“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以来,宽容思想研究在华大取得丰硕成果:每月一期宽容论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主讲,为华大奠定宽容精神的学理基础;成立校园精神丛书编委会,与国内一流出版社合作出版宽容丛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阐扬华侨大学“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建设宽容网站,登载学术论文或感言,提供讨论空间,传播和推行校园精神;增加投入,以宽容思想研究为主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宽容思想研究专项资金等。
16日,由吴承业校长策划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宽容研究丛书”在陈嘉庚纪念堂二楼会议室举行首发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向华侨大学赠送首批出版的丛书,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与华侨大学进行真诚的合作。
吴承业感谢丛书的作者和参与丛书编写工作的专家学者对华侨大学的支持和鼓励。
“宽容研究丛书”跨学科、跨门类,涉及科学技术、人文、哲学、法学、国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研究。首批出版的两部著作分别是华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彭立群的 《公共领域与宽容》和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童伟华的《法律与宽容———以中国刑政为视点》。 (王舒人 苏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