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正式实施的《华侨大学本专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当前各学院正进行的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评定依据,由以往单凭绩点评定改为参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来评定。由此,备受关注的“综合素质测评”再度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学校为何做出此项变化?学院将如何作出调整?学生反应如何?请看记者对此进行的调查。
背景:素质测评应运生 逐条完善方施行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呼声日渐高涨。社会对人才测评的导向,对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必然选择。那么,如何激励和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如何确定和区分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呢?
经过对我校学生现状的分析和对有关人才测评方案的比对,学校制定了《华侨大学本专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并于2007-2008学年开始试行。据试行一年的情况看,测评办法的实施总体上顺利,初步达到了区分学生素质发展情况的目的,初步建立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导向。
该素质测评办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基础性素质和拓展性素质两部分,共100分。其中基础性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确定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形成的一般素质,占75分,分德育、智育、体育三类素质,分值分别为10分、60分和5分;拓展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体现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素质,占25分,分为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三类,三者分值分别为12分、7分和6分。另外还单设附加分5分,作为在测评指标体系中没有规定,但又确实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体现。
在去年试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如成绩比重太小、专业差异造成偏差、宣传不到位等争议较大和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因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将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推荐就业、推优入党、保送研究生的重要依据,关系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在全校范围内由学院以班级为单位征求意见,广泛收集教师、学生意见,及时总结完善测评办法。
在前期修订完善的基础上,今年暑期,学校仍就此召集全校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讨;学生处也召开内部务虚会对测评办法进行逐条讨论,根据学院汇总的师生意见对测评办法进行再次细致完善。9月,测评办法正式出台,并开始正式实施。
学生处:力求公开公正 发挥素质导向作用
对目前施行的测评办法,学生处处长陈国柱表示,经过学校大量收集学生老师意见对测评办法进行完善后,当前正式施行的测评办法相较去年试行的测评办法在很多细节和执行环节上有了很大改善。
陈国柱介绍,去年试行时很多同学反映成绩占的分量太小,在今年正式施行的测评办法中就做了调整,去年成绩相差一个绩点综合测评分相差6分,今年改为了8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体育素质、文体艺术、社会实践等加分问题上也进行了相应更改、调整和完善,同时专门增加学科竞赛分。陈国柱称,所有的完善都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尽可能做到更公平、更公正。
由于绩点在综合素质测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班级绩点高的同学,测评分数也总在前几名。于是有同学提出:与其这样麻烦地实行综合素质测评,不如直接按绩点评定。对此,陈处长笑着说:“学生当然以学为主,一个学习成绩全班倒数的学生想拿奖学金?那是不可能的。”他说,综合素质测评是为了鼓励和倡导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综合素质,同时对学习成绩好、社会工作又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陈国柱称,目前该测评办法已达到一定的效果,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已开始注重社会工作及文体艺术方面的锻炼。
另一方面,为避免部分同学功利地做一些社会活动,本末倒置,陈国柱表示,评优评奖并不以测评分数为唯一标准,同时还将参照绩点情况,以此防止过度重视社会活动,而荒废了学习。
对不少同学关心的测评办法是否会一年一变问题,陈处长表示,测评办法各条款大体已确定下来,“学生的意见大部分集中在具体实施上,对条款内容意见很少”,从今年起,测评办法将总体保持不变,但对同学们的合理意见学校仍会采纳。
陈国柱说,学校给各学院一定的自主权,使各学院能根据自身“多元”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但各学院的细则在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把关确定后便不再随意更改,因此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更公平,同学们也能在细则中找到对应项。
“学生处要求各学院将完整细则发至学生,让所有学生对细则有一个确切的了解。”陈处长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测评方案的宣传力度,引起学生高度重视,让每一位学生理解和掌握测评办法的目的和意义,认真对待综合素质测评;同时与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开展测评工作,促使测评结果得到良好运用,真正发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教师:全方位评价学生 更好引导学生发展
在采访中,很多老师都对测评办法表示赞许。
“测评办法完美地利用了AHP层次分析法。”旅游学院辅导员张少平说,测评办法出台前,有一批专门的老师负责起草,他们之前做了很多关于学生综合评价和人才评价的相关研究,每一项分配多少分,应该占多大比例,都有相应的科学公式,是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很多次测算算出来的,各项权重都把握得非常好。
张少平说,实施综合素质测评是为了能对大学生有一个总体评价,大学培养和评价人的标准尽量能与社会接轨,并且测评办法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导向,“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进入大学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怎样的目标”,学生也可根据测评办法知道如何有主有次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尽管目前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不一定完美,但它符合科学依据,符合概率分布。”张少平说,目前的测评办法还是比较容易操作、争议较少的。
“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教育。”人文学院欧海峰老师认为,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导向作用,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引导性正在不断深入全校每个学生心中。欧海峰说:“这一定会在学生中产生一个价值层面上的波动。”但他表示,随着学校工作的深入,素质测评将很好地改变学生严重的唯“成绩至上”的价值观。
法学院团委书记肖景川在谈及今年素质测评过程中的感受时说,虽然测评办法仍存在一些争议,但绝对值得推行,“毕竟学习好并不一定优秀,学习成绩只是一部分,其他的表现同样重要”。
肖景川同时谈到,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对学院也是一种挑战,比如细化方案必须应对临时情况,“如今年有农运会,那我们就得考虑是否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加分,是今年加还是明年加,如果有同学在文体上加满了,那加是不加,还是加在其他项上?”肖景川介绍,为更好实施测评工作,法学院还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对所有团支书进行素质测评的现场演示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班级学生;在测评期间专门提供一个时间段,接受同学们的咨询和答疑等。
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陈英文等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同样表示,测评办法非常有必要推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追求,测评办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发展”。
学生:尽管不完美 实施就是成功
综合素质测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身上,那么,学生们的反应如何?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实施综合素质测评持肯定态度。一位文学院的同学说:“素质测评促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朝多方面发展;也促使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有其他才艺的同学去争取更多的展示空间和机会,锻炼自己。”
“既重视学习,也不至于学成书呆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商学院李同学认为测评办法设置合理,既考虑成绩,也考虑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社会活动等,体现一定的公正性,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开方面,学校规定学院细则必须让学生知晓,但很多班级都只有团支书手上有一份具体细则。他认为,一个好的制度要执行得好,才能算完美。
商学院黄同学非常肯定综合素质测评,他说学习好不一定就是好学生,就是人才。他认为部分同学之所以对综合素质测评持否定态度,是因为他们觉得大学就应该以学为主,可是他们把这个“主”歪曲了,而综合素质测评正好可以推翻这种价值观,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才。他认为不管目前素质测评办法是不是完美,它的实施就是一种成功。
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有人说是在培养高分低能者;用综合素质测评,又有人说会让学生过度功利或者其它。其实,一件事哪有那么完美。一项新的制度,大都是要经历一个施行——修改——完善的过程。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也一样,它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所有同学的认可,但只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利益和意愿就应该肯定。这也是大部分同学的心声。(本报学生记者:曾勇 廖杨婧 丁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