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沉香屑———关于张爱玲


  拾起那片古旧昏黄的记忆,凋零的岁月在战争的恐慌中四处碰壁。弥漫的硝烟笼罩着她,那样的温柔缱绻,巧笑倩兮,一身清雅的白色绸缎,绮窗丝幛。
  她看着不断心生的梦魇,好似魔鬼一般无情。她喃喃自语:“ailing(为烦恼之意),ailing……”仅仅是抒发心中的懊恼心情,张爱玲这个名字却响彻了整个文坛。
  她衣褶飘摇,一脸稚气,伏案桌前。藏在这稚嫩心灵背后的诉说却酸苦寒心,十二岁的张爱玲雕刻了她创作中的第一个女人“她”,于是处女作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在校刊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也在她的心中蒙上冷冷的一层阴影。她用《传奇》叙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以一本《对照记》勾勒出人生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便匆匆的离开了这片风尘之地。
  在以 “战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深入人心的年代,众多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品不绝于耳。然而,张爱玲、钱钟书等作家却不掉入这个硕大的漩涡,他们记录着自己的思绪,走着自己的路。不被环境的压力所改变是很难的,而她这个倔强的女子,这个被生活压迫得不堪重负的女孩流亡到浪打风吹的黄浦江畔。黑色的砖瓦,碳烧的钟楼,血红的江水汹涌。这一切酿造了一坛坛香醇的黄酒,弥漫着黑雾笼罩的旧上海。
  《第一炉香》的出版引来了无数“张迷”,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弥漫着一种醉人的古旧迷茫,战乱四起,《倾城之恋》便于此时成就了爱情的执着。在过往的年代里拥有着智慧的作家不少,拥有着才气的作家也不乏其人,二者相融的才子却屈指可数,倘若再赋予智慧和才气特有的情思,将文字艺术化的作家,至今的文坛近乎罕见,然而在纷飞的战火中,留下了张爱玲的孤独与惆怅,留下了这让人敬仰而又让人为之倾倒的文章。张爱玲淡淡的抒情和意味深远的叹息让冷冷清清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竞相绽放……似乎,张爱玲对于破碎年代的写作有着独特的角度和理念。然而仅以此道为生的她,又将自我的个人魅力与上海滩特有的气质完美结合,难怪风靡一时的“张迷”会如此之多。李安与《色·戒》擦出火花,当浓重的现实荧屏与飘着墨香的小说相结合,将透露出怎样的情感,不为人知晓。重要的是,重新拾起这片飘落的黄叶,我们该想到什么,又该从这番体味中看到她,这位尊贵的使者如何的心绪,怎样的人生感悟。
  徜徉在银色的张爱玲,虽然尘封记忆已久,我们却更加清晰的触摸到她生命的律动,精神的升华。
  她静静地走在碎叶飘零的秋天,步履蹒跚再也找不到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她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塑造了一篇篇精雕细琢的爱情,一段段风花雪月的浪漫。回眸的一刻,她突然觉得为自己留下的太少太少。世俗的张爱玲走过尘世,将生活演绎得艺术化:生活被织成了一席叮咚作响的门帘。穿过这扇门帘,她轻轻的点上一只香烟,翘腿坐在藤椅上。烟雾缭绕中,她却将艺术生活化:着身旗袍的她用纤细的手指在麻将桌上拨动着生命的旋律,灯光下闪动的眸子点缀着一种上海贵妇人独特的气质。
  当《十八春》的《茉莉香片》在《年轻的时候》等待《花凋》,生活的《心经》是否会再次上演一段鲜为人知的《倾城之恋》?《秋雨》之后的她在《迟暮》之时,说起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