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对高校“三生”教育的四点思考

把生命、生存、生活这几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合并整合成为一门功课,在大中小学普遍进行开设,是一项新的举措。开展珍爱生命,增强生存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生活方式的教育,体现了德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日常行为反映出来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从生命、生存、生活的具体现象入手,进行系统的“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生命规律,生存能力,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生活方式,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形成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等学校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仍然十分必要。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他们学会做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使他们学会做事。在高校开展“三生”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同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同等重要。人的综合素质通常是透过做人、做事、生存能力和生活态度表现出来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会做人、能做事、生存能力较强,生活态度端正、综合素质较好的人才,所以,“三生”教育符合高等教育的功能要求,应当切实加以推行。
思考高校如何开展“三生”教育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初步想法:
一、要突出学术性。高校的“三生”教育,应同中小学有所区别,不能只是对概念、常识和一般原理进行高位重复,要讲求知识的深度;要注重对复杂现象的理性判断;要在差异中辩别正误;要研究普遍规律和特殊性。一句话,就是要突出学术性,注重认识深度和能力的培养。高校的“三生”教育如果没有学术性要求,枯燥无味,平淡肤浅,就会影响针对性和吸引力,也就很难收到实效。在阐明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一定量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现象及其成因,应当是增强“三生”教育学术性的可用之法,此外,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也是增强学术性的有效形式。承担“三生”教育课的教师应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学术探索和交流,不断充实这门课的学术含量。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学术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发表观点,不断提高这门课的学术品位。
二、要强调实践性。生命、生存、生活都有较高的行为科学成份,可以说实践性是“三生”教育的一大特点。在高校“三生”教育中,要把握这个特点,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方面着力,强调实践性要求。围绕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认识生存条件、生存环境,增强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美好生活和掌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组织开展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活动中,应当作为“三生”教育的又一重要方法。实践活动应当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经过实践体验感受、深化对理论观点和相关问题的理解、启发思路拓展认识为目的。高校经常开展的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者等活动,以及实习实训都可以作为“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依托的载体。“三生”教育实践活动还应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入“三生”教育的内容,把”三生“教育的内容赋予校园文化的形式,使“三生”教育形式多样、生动活跃,使“三生”教育的实践性得到体现。
三、注意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高校还按要求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禁毒防艾等课程,这些课程与“三生”教育有内容上的交叉关联,应当以不互相替代而又各有侧重和既避免教学资源重复浪费,又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原则,注意把握好这些课程同“三生”教育的关系。“三生”教育与已开设的课程如果发生内容上的重叠碰撞,应当区别情况、合理处理。如果容量较大,已形成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的课,应当继续开设,而在“三生”教育中做简化或省略处理,比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如果内容单一,容量较小的课,则应归并到“三生”教育课当中,比如禁毒防艾课。注意处理好相关课程的关系,既可避免把各门相关课都装进“三生”教育中去,使其无限扩容,导致课程界线模糊的现象,又可避免相关功课都自成体系,分解割裂“三生”教育内容使其显得单簿的状况。
四、健全完善“三生”教育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把“三生”教育这门新课扎实有效地开好,必须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公共选修课合理安排学时,进行常规教务管理和教学流程以及质量监控的前提下,还应明确“三生”教育课的责任部门,负责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成绩考评等工作。根据“三生”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与相关课程有交叉关联关系的情况,应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合力推进“三生”教育的机制;建立健全“三生”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和交叉关联课成绩考评结果在“三生”教育中的认同应用机制;针对“三生”教育是一门创新开设的课,需要不断充实内容、规范教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的实际,应建立健全鼓励教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教学科研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