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绘蒙古草原狼生活、全面展现草原狼性格的大书——《狼图腾》——引起了无数人对狼的深切关注和对中华历史的深深思索。
狼,在汉文化中,是暴戾与邪恶的代名词,一句“狼来了。”足以让千千万万人闻之色变。然而,神秘而野性的狼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作者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草原狼性——为了狼群利益团结协作,绝无二心;认准了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哪怕是以极端残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狼群内部严密的组织,铁一般的纪律;母狼为了自己的狼崽历尽千难万险;公狼永远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保护和捍卫整个家族;草原狼在一次次的布阵、奇袭中尽显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度的智慧;它们在进食时绝不容许其它生物在旁看视,必须要绝对占有;它们永远不能被人驯服,从小被人养的狼至死也不会让人牵着行走半步。而草原狼在整个复杂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更是最最关键的一环……草原民族的骁勇剽悍便来源于狼。草原牧民视狼为神灵,为图腾,牧民死后都要由狼完成神圣的“天葬”而魂归腾格里长生天。
由草原“狼”性探索华夏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草原狼实际代表游牧民族的狼性精神,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原农耕民族一贯的安定保守的“羊”性格:华夏始祖炎、黄帝皆西北游牧民族,在形成华夏族后逐渐定居农耕,经夏、商,至商末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占上风,被与西北游牧部落有渊源而狼性强烈的西周取代,经春秋战国,狼性一直较为饱满,最终由强秦统一天下。而秦的狼性过强导致其二世而亡,之后的西汉则是一个狼性与羊性结合较好的全盛期(儒学由此成为国学),而后狼性渐衰直至北魏鲜卑族的融入,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一次强力的新鲜狼性血液,使民族性格强韧起来,进而深远影响了其后的隋唐,成就了一代中华盛世。安史之乱后中国历史开始下坡,至宋更是一大转折,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大大超过了狼性,于是导致偏安一隅、“理学”泛滥。中华民族狼性血液的再一次大补充是在元朝,成吉思汗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是狼性的最完美展现,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狼性血液的大灌注,也使明初形成了比较强悍的风格。明衰后,最后一次的狼血大灌注则是满清的入关。游牧满族建立的清朝,前期是一个相当辉煌的时代。整部华夏史就是这样在狼性与羊性的交替转承中发展下来的。羊性的农耕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那种骨子里强悍的狼性却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缺少的。
从炎黄游牧始祖到汉的统一强盛,到唐的疆土巩固,到元的对外扩张,再到清对中国版图的恢复确认,这四个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只有汉是完全由农耕汉族起家的(唐与鲜卑有血缘关系)。而每一段繁盛时期,都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灌输进来的狼性血液带来的。狼性乃立人立国之本?!浩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竟源于游牧民族对其一次又一次狼性血液的灌输?!中华文明史是游牧与农耕相结合而来,而游牧民族的狼图腾精神乃中国的脊梁?!中华文明史在更根本的深层次上是由草原游牧民族谱写的?!
中华历史竟然以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在眼前,甚至举世公认的中国“龙”图腾的原型也可以从狼身上找到源头。狼图腾、狼精神实乃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深层的民族精神!
在个人及国家的发展中,我们确实需要不断发掘和应用这种狼性精神,不断进取、不断向前,绝不能因贪图安逸而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当然,也定要把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我们不是“野蛮狼”,而是要做“文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