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将爱撒向大山
——记华侨大学2008年暑期甘肃积石山支教团



瞧,孩子们拿到队员们带来的新课本,好开心。


队员在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看,孩子们的汇报演出,多有气势!



●马俊朝 郑京园


    今年暑期,由24名队员组成的华侨大学2008年暑期甘肃积石山支教团,走进了甘肃积石山,与尕马家小学、居集明德小学、大河家小学和大墩小学四所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18个日日夜夜,志愿者们在这片偏远的土地上播散爱的同时,也收获着幸福与感动……


艰苦条件:难得的人生体验


    7月18日,辗转颠簸50多个小时后,支教队员们终于到达目的地甘肃积石山,24名队员平均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前往尕马家小学、居集明德小学、大河家小学、大墩小学。除明德小学外,其余三所小学都位于较为偏远的山里。
    尽管行前做了大量准备,但队员们刚到积石山,担心的事就发生了:大墩小学的支教队员袁全等三个女生就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身上出现许多红疹。平时在家娇生惯养的她们,还是第一次这么“受罪”。尤其是袁全,头痛得昏昏沉沉,走路也没力气。但三个女队员都很好强,不愿拖大家后腿,随便吃了点自带的药,就强撑着和队友去十多里外的村子,四处张贴支教的海报,向村民做宣传。
  刚开始,大家对环境多少有些不适应。队员们住宿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因为长达一个月没人居住,地板很潮湿,床铺、被褥也比较脏,甚至有小虫子在上面爬。晚上,还有成群的飞蛾和蚊子。积石山的昼夜温差很大,夜间三、四度,白天则有二三十度,队员俩俩挤在硬床板上,半夜总会无意识地争抢被褥,以至于不时有人出现轻微感冒。
  队员们每天都要自己下厨,为了不耽误给孩子们上课,早餐一般都吃从城里买的面包和牛奶,中餐一般都是吃汤面、捞面、拌面等各种花样的面条。晚餐,队员们从镇上买米自己煮,或者吃本地厚厚硬硬的馍,为了节约,每天吃的菜以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土豆丝为主。
    艰苦的环境,队员们如今回味起来,却别有一番幸福的滋味,认为这是人生难得的一份体验。


令人头疼的小班孩子也很可爱


    因为孩子们年龄不同,队员们就将他们根据年级高低分成了大小两个班,每周上六天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教授的课程主要是英语、音乐、舞蹈、绘画、普通话、素质拓展等,并利用中午的时间到贫困家庭做家访。
    在尕马家小学,刚开始让六名支教队员头疼就是给小班上课,因为孩子们年龄太小,上课时总是叽叽喳喳,队员们再强调课堂纪律也没用,而大班的孩子总是很懂事,还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但队员们很快发现小班的孩子也很可爱。
    一次在小班的音乐理论课上,队员赵翔宇在讲台上讲得饶有兴致,但孩子们似乎“不领情”,三五个头碰着头只顾着玩。这让赵翔宇有点生气,索性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将理论课变成了歌唱比赛,没想到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亮出各自的招牌歌曲,如《骏马奔驰保边疆》、《天路》、《献给妈妈的歌》等。
  两个一前一后上台的小男孩,在朝着对方眨了下眼睛后,就一起唱响《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唱到高潮部分时,孩子们纷纷击掌轻和着节拍一起唱起来,而台上的两个小男孩则齐齐地盯着坐在前排的赵翔宇,单纯的眼神中流露着感激的深情。那一刻,赵翔宇眼睛湿润了,他忽然发现这群小孩其实很懂事。
  从那以后,队员们意识到上课要“因材施教”,于是在原有教学内容中融入了些互动内容,孩子们听课的热情也大大提高了。


一群调皮又懂事的“小朋友”


    课余时间,孩子们喜欢围在队员身边,好奇地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世界以及大学的生活,还会拉着队员们一起打篮球,去小溪边捉鱼,到草原上坐着聊天,分享他们的快乐世界。在大河家小学教绘画的队员“叮当猫”吴静芳十分感慨:“别看这些孩子年龄小,都很善解人意,当察觉到队员不高兴时,就会围过来一个劲地询问‘怎么了’,还会唱歌、跳舞、讲笑话来哄我们开心,俨然一群‘小朋友’。”
  有次绘画课将结束时,吴静芳要给孩子们布置绘画作业,可是教室里乱哄哄的,她朝着孩子们喊了几声也没用,忍不住气冲冲地回到宿舍。第二天第一节课,刚好又是这个班的绘画课,早就后悔发脾气的吴静芳心想,“孩子们会不会不理我了”。她忐忑不安地推开教室门,刹那间惊呆了:孩子们齐刷刷出奇安静地坐在各自位置上,40多双眼睛真诚地紧盯着吴静芳,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两只吴静芳最喜爱的小“叮当猫”,旁边密密麻麻地写着道歉的话,而教室前面的黑板右边上,也画着一个大大的“叮当猫”,中间写着一行大大的字“老师,对不起!”。看着这群懂事的孩子,“叮当猫”再一次流泪了。


小孩子有“大自尊”


    别看这些孩子平时嘻嘻哈哈,其实他们的自尊心都很强。在队员袁全的印象中,有个叫小龙的小男孩特别调皮,总是在课堂上捣蛋,还喜欢和班里的孩子打架,甚至第一节课时,还带头拿粉笔头丢老师,但实际上他很“要面子”,这点倒出乎队员们的预料。
    一次在素质拓展军训课上,负责小班的袁全在教习站军姿时发现,喜欢捣蛋的小龙总是弯着腰,在队列中显得特别出格,无论怎么强调也挺不直。以为小龙又是故意捣蛋,袁全就将他从队列中“揪”了出来,让他背紧贴着墙抬头挺胸站好。没想到刚过一会,小龙竟然哭起了鼻子,这让袁全等人摸不着头脑。
    事后私下里向小龙询问,才知道,原来在这个“小顽童”的眼里,当众把他揪出来是在同学面前很丢脸的事,让他有些无地自容。从此以后,小龙上课的时候“老实”了很多,队员们也开始在细节上更加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了。


握住那双粗糙的手,队员们感动得哭了


    中午放学的时候,队员们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班上贫困的孩子家中做家访。村里大多数家庭都是用黄土堆成的围墙,房屋也是用茅草搭成的,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连一台黑白电视机都难见到。
    大墩小学的大班上有个叫小玉的小女孩,今年13岁,是个难得的“才女”,活泼、机灵,长得也很漂亮,喜欢主持、唱歌、跳舞等,特别有天赋,再难的动作一学就会。队员林南最疼的就是小玉,还特地跑去镇上给她买了白衬衣、连衣裙、牛仔裙,还有一双凉鞋。
    大河家小学班里有个小马,是华侨大学“一帮一”的资助对象,父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哑巴母亲将他一手拉扯大。今年13岁的小马长得黑黑瘦瘦,看上去只有八九岁。
    走进小马的家时,队员们发现院子竟然连个土围墙都没有,两扇木门歪歪扭扭地挂在那里,三间茅草搭成的小屋空空荡荡。刚打麦穗回来的小马的母亲,面对四名外地来的大学生,“呵呵”地一脸憨笑,不到30岁的她,黑瘦的脸上依稀可见皱纹,粗糙的双手上长满厚厚的老茧。当接过蔡立强老师拿出的400元资助时,哑巴母亲感动得泪流满面,她拉起十多岁的儿子小马,使劲地给队员们鞠躬感谢。女队员也情不自禁地走上前,紧紧握住这位伟大的母亲那双粗糙的手,都感动得哭了。


孩子们含泪唱起了《送别》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甘肃积石山的支教生活接近尾声。
    8月4日,四所小学都举行了特别演出,这是对孩子们的“大阅兵”。大小班的孩子们纷纷登上舞台,亮出了这18天来学到的各种本领,尤其当孩子们跳起队员林南教的舞蹈《苗林的早晨》时,台下的家长们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这些翩翩起舞的天使,就是那群十多天前只知道瞎跳的孩子。台下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对孩子们的赞赏,也是对支教老师们的认可。
    离别的那天,早晨六点多,正在睡梦中的明德小学支教队员被敲门声叫醒,原来是一位叫小芳的孩子,她拉着队员们朝教室走,队员们这才发现,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一颗大大的心型图案上,写着队员们曾教过的一句英文“Love You Forever”,旁边则用各种颜色的字写满“老师,辛苦了!”“老师,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想念你们!”等祝福话语。
    而在尕马家小学、大河家小学、大墩小学,孩子们也早早聚集在学校,偷偷地将各种祝福的纸条塞在了队员们房间的门缝里,门口还堆放了一些煮熟的玉米,还有产自孩子们家里的水果。心灵手巧的孩子们,不知从哪里找来柔软的柳枝,编制成美丽的柳环,将它们分别戴在支教队员的头上。平时调皮的男孩子,那一刻也显得特别沉静,他们默默地帮队员们提行李,朝学校的门口走去。
  依依不舍的队员们与孩子们一一拥抱告别,鼓励他们“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孩子们噙着泪重重地点头,手却紧紧地拉着队员们的衣服不放。汽车驶来的时候,孩子们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放声大哭,不知谁喊了一声:“我们坚强点,唱首老师教我们的《送别》吧!”孩子们哽咽地唱起了《送别》……
  汽车开动,哽咽、抽泣声打断了歌声,一大群孩子奔跑着追赶渐行渐远的汽车,车内,一向坚强的男队员也紧紧贴在后窗玻璃上,脸上早已淌满泪水。

(本版图片由华侨大学2008年暑期甘肃积石山支教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