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8日至1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我校共同举办了《2008应用性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 由我校承办的本次会议是建校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原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院士,中国高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晋峰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刘桔副司长,北京市教委郭广生副主任,教育部理工处吴爱华处长等领导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合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天津理工大学等国内本科院校的代表及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澳大利亚RMIT、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英国安格利亚大学、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等70余所海内外高校的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在会上致辞。他指出,“十一五期间,北京高等教育将按照‘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服务首都’的方针,深入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布局,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逐渐走到社会的中心,与经济、社会、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不断分化、重组,层次不断增加,形成多样化趋势,出现新的类型,而大力发展应用性教育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他指出,“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之路。北京市将重点支持一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建设,北京联合大学将成为试点院校。”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在会上谈到:“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类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各类高校发展应有所侧重。高等学校应对自身科学定位,突出学科优势,办出特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协调发展。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
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张晋峰在会上指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是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与整个世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大舞台的中心;二是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三是高等教育将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四是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转向更多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负担;五是国际化趋势明显;六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注重人文及宽广知识的教育,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一趋势下,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发展起来。”在谈到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时,他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探讨肩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重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和科研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国际化合作模式以及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服务模式,研究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不仅就理论层面展开研究,更注重实践层面的经验交流。”
开幕式结束后,朱高峰院士做了题为《应用性本科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对当前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了分析,他认为,分类并非绝对,不同分类并不绝对对应。其中:应用性人才不等于新升格学校培养的人才,应用性本科教育不等于新升格学校本科教育,研究性人才不等于科学研究性人才,应用性人才需求远大于研究性人才需求。所有高校的本科教育都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和为培养研究性人才打基础。朱院士的报告引起了参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处长做了《推进应用性人才培养改革》的报告。吴处长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推进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等方面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情况做了介绍并谈了未来改革的方向与思想, 还阐述了改革的微观与宏观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做了《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的报告。查教授认为,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产业发展对创新工程人才的需求,“做中学”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战略之一。作为“做中学”战略下的一种模式,CDIO是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学习,是对以课堂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革命。查教授介绍了CDIO模式的7大标准,并初步分析了CDIO与其它两个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和国际化的关系。
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的法尔克·霍恩博士曾被安徽省特聘为合肥学院副院长,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担任国内大学校级职务的外籍人士。他结合在合肥学院工作4个月的体会,对中德发展应用性教育的特点做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澳大利亚RMIT的Annette Gough教授讲演的题目是《Study pathways for “work ready” graduates: RMIT’s nurturing model》。她对RMIT的培养模式,特别是从职业教育到普通大学教育的过度、衔接等问题做了介绍。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科技学院院长孙仲山教授做题为《台湾研究型与应用型大学——机械工程系课程比较》的报告。孙教授对台湾的学校系统,两类学校毕业生的差异做了介绍,通过对两类学校机械工程系课程科目的对比,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院校的特征。
南京工程学院高教所李平教授做了《多元化、多样式产学融合教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报告。他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需要;高层次、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关键之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特殊规律,需要新的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教育。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夏建国教授的报告题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征分析——兼谈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成功案例》。夏教授从办学定位的界定、技术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内涵等方面分析了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并对上海电机学院的办学定位做了特征分析。
合肥学院副院长蔡敬民教授的报告题为《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蔡教授结合自己在德国的工作经验与合肥学院的改革实践,对什么是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特征和属性、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有那些关键要素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剖析和讲解。
我校校长柳贡慧教授在会上做了《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报告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北京联合大学发展概况,二是北京联合大学坚持培养应用性人才,三是拓展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通道,推进多种形式产学合作教育,四是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应用型大学成效显著。报告对北京联合大学的出现与整合、对应用性教育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对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经验做了深入的概括总结。
会上,日本新泻大学副校长山田好秋教授、英国安格利亚大学校长Michael Thorne教授、韩国关东大学校长韩东观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Jeffery Berman教授、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Kalyan Chakraborty教授等也应邀在大会做了报告。
鉴于本次会议的丰富成效及对促进应用性本科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闭幕式上,与会代表均认为应建立一个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交流平台。经参会学校商议,在闭幕式主持人夏建国书记提议下,“应用性本科教育发展论坛”在全体参会代表的掌声中成立,论坛成员由参加2008应用性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国内院校和机构共同组成,北京联合大学为首任论坛理事长单位。该论坛的主要作用在于搭建应用性本科院校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探讨和研究应用性本科教育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等相关问题,为学校发展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建议意见。论坛定为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本次大会在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闭幕。
(校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吴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