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走出学生社团的困局


10月下旬,我校又一年金色之秋社团文化节上演,作为期末评优重头戏,受到了各社团重视。不过,也有个别社团早早放弃了在金色之秋“大显身手”的打算。问其原因,他们只是淡淡地说,“招新不理想,没有精力搞大活动了。”
  一个月前,社团招新拉开新一学年社团活动序幕。“冷清”,不止一位社团负责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今年的招新。
  一社团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一年来的人员流失情况:去年招到的七十余人,在迎新大会时有五十余人到场,再往后参加的人便越来越少,能坚持到今年招新的,便只剩下十来个人了。做事的人少了,活动质量便难以保证,进而又影响了下一年招新。“如此恶性循环,恐怕再几年社团就得解散了。”
  在探讨社团面临的窘境时,不少人将目光聚焦在社团办公室上。不同于川内其他高校的社团联合会,我校近八十个社团由校团委下设的社团办公室管理。由于体制要求,社团办不得不保持较小的人员编制。由此便产生“八位学生管理近八十个社团”的现象。加之社团办缺乏应急事务的决定权,因而常常被扣上 “办事拖沓”的帽子。不少人还认为社团办的同学缺乏工作经验,不能在开展工作时换位考虑问题。
  社团负责人也向记者提出得到的支持不够。例如多媒体使用券,平均每个社团一学期仅有一张。种种困境令大多数社团只有在“金色之秋”时才能举办出“像样”的活动。不少社团运作不善,在“金色之秋”活动中经费几乎用尽,此后社团活动便销声匿迹了。
  外部条件决定了社团发展整体框架,内部问题则是种种困境的根源。如大家所知,社团参加人员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较短的参与周期导致社团发展存在难以避免的局限。在渐渐习惯大学生活后,同学们开始更加冷静地思考各自的发展方向。这也正是一段时间后人员流失的原因所在。如何留住所需要的人才,是困扰不少社团负责人的难题。记者采访了在此方面比较有经验的前任起点话剧社负责人。他说到,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要让所有人都有事可做,增强成员参与度和归属感。每年招新结束,起点社都会针对社员情况进行相对专业的培训,挖掘各自的潜力。而一年一度的专场演出不仅让许多财大同学近距离领略了戏剧的魅力,也让社员们更加热爱起点这个团队。回顾起点社8年历程,他将成功归结于建立团队认同、集体情感,营造团队文化,以及较好地完成经验传承。
  起点社很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品牌,而目前柳林校区不少社团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前在光华,社团活动受到全校师生关注。质量差一点,便会被人骂。而现在,缺乏问责、淘汰、激励机制,不少活动流于形式,大大降低了对同学们的吸引力。”记者从社团办得知,目前在学校内,社团能获得的荣誉只有一学期一次的“明星社团”、“优秀社团”两个奖项,而唯一的社团淘汰制度也就只有招新不足二十人注销社团一项。而对于部分活动形式化的现状,社团办张光梓接受采访时说到,“部分社团活动质量不佳,甚至一整年都没有任何活动。”
  “学校团委很重视社团工作。”本学期刚接手社团工作的校团委宋耀老师说到。对于广大社团很关心的成立社团联合会一事,宋老师认为社团办与社团联合会都起着在校方与社团间润滑的作用,二者名字不同并非焦点所在。要解决现有问题,应当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今年为例,团委将会费的收缴交由社团负责,而社团办则负责监督与管理。“不仅减少社团办同学的负担,也增加了社团同学的参与度和对本社团情况的了解。这也是未来社团管理发展的方向。”宋老师还表示,“将为社团建立更好的交流渠道,并表示可能会在期末与社团负责人一起探讨新的社团管理、评分制度等问题。”宋老师带着微笑说到。而这,或许便是对社团困局最好的回答。(记者团亢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