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金融论坛第二届天府金融论坛在我校成功召开
2008年10月26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四川省金融学会和金融时报社联合主办的 “第八届中国金融论坛、第二届天府金融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国家审计署金融司袁野司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张健华局长、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四川省金融学会会长李明昌、四川省银监局程铿副局长、金融时报社汪洋社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孙平副市长、四川省保监局王虎林局长、中国银监会农村信用合作部王占峰副主任,英中贸易协会主席白乐威先生,英中贸易协会总裁傅仲森先生、英国驻重庆总领事尉渟瀚先生等英国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教授,以及国内30多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四川省金融学会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
我校党委书记封希德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副校长马骁教授主持了大会演讲,副校长卓志教授参加了论坛。我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锡良教授作大会主题演讲 《灾后重建中的金融支持》。
本次论坛以 “巨灾后金融体系建设及金融制度完善”为主题,采用主会场与分会场结合的方式举行,对 “巨灾后金融体系建设及金融制度完善”、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华尔街金融海啸———影响与对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巨灾后金融体系建设及金融制度完善专家认为,农村地区灾后重建中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有:灾后重建中金融应以农民组织化的提高与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繁荣,提高居民的可持续生存能力;合理界定灾后重建金融支持的政策性边界;农村地区灾后重建过程中,合作制、合伙制的金融体系是当前灾后重建较为适合的金融组织形式。此外,灾后重建离不开政策性金融强而有力的支持。面对灾后恢复重建巨大的资金缺口,要创新政府的融资机制,创新市场的融资机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破解二元经济难题,必须要让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公平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探讨了现阶段发行巨灾债券的条件和发行巨灾债券的必要性和面临的若干问题,建议尽快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巨灾保险制度,提出了建设我国巨灾补偿基金的基本原则。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专家们讨论了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严重失衡,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建议通过改善农村金融供给服务来解决,一是改革农信社(特别是省级信用联社)的产权和机制,二是发挥小额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基于中国庞大的商业性小额金融的市场需求,应该发展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小额金融体系,并适当放松目前的监管框架。对于当前农村金融改革思路,专家们从多方面提出了建议: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应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尊重农民的金融选择权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金融制度上的创造力。从资金互助社开始,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有序推进农村金融整体改革,从农村金融内外两方面解决有序市场竞争、监管、调控和人才保障等诸多问题。此外,专家们还指出,农村金融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公共品属性,需要国家在财政投入上予以积极支持。与会专家还就成都市和重庆市城乡统筹试点中的相关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在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观点。华尔街金融海啸———影响与对策华尔街金融海啸带来的影响和对策,是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热点之一,也是本次金融论坛的重要议题。专家们研讨了危机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源头在美国,具有连带性和关联性;是美国极端消费主义的后果,是美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问题,是美国整个国家利益最大化和金融共谋的结果;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现象,而是实体经济中结构性失衡造成的。危机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学习资产证券化,进行金融业的创新,但同时也要注意监管和约束。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对未来的全球通货膨胀、国际资本冲击、资产价格上涨,以及全球一体化经济和贸易的全面衰退有所准备并作出预案。链接“中国金融论坛”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的金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峰会。经过八年建设,“中国金融论坛”已发展成为中国金融界知名的学术品牌。论坛密切跟踪金融发展的最新前沿,紧密联系中国金融改革实践,聚积中国金融研究的优势力量,开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金融问题的研究,推动中国金融理论建设和金融改革发展。“中国金融论坛”立足全国,并逐渐向着国际学术界拓展,是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学术舞台。(王艳娇 毛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