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怀疑与相信———听曹文轩讲座《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


  我只能说,这个时代人们相信什么比怀疑什么要困难得多。上至对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学;下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人,对事。在这个拒绝相信的时代里,如果你选择了相信,无疑,你就会被认为浅薄、无知。可事实上,如果我们没有值得自己相信的东西,那我们生活中能依靠的又是什么?这时我们的思想难免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甚至找不到生活的动力。我相信,一个人的精神绝对不可以凭空产生,我们需要为自己找寻一些自己值得相信的东西:一个人,或一种精神。
  曹文轩老师的学术讲座《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在文学这一基点上,以承认我们所处于一个混乱时代为前提,阐发了他的文学观。饶有趣味的是,他说他愿意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来讲演,因为作家可以“胡说八道”。我想作家这一角色不仅说明了演说者的自由身份,同时无形中就已经承认了听者文学观的自由选择,因为我们身处一个“混乱时代”。
  在众人对文学是否有文学标准的质疑声中,曹文轩,他以明媚的心态,采取了一种相信的态度,坦言了他的文学观:文学是有基本面的。艺术标准是永恒的,艺术性不存在时代性、阶级性,文学标准不属于进化论的范畴。正如他自己所能预料的,这样的肯定回答,这种对于文学标准的相信态度,又会遭遇相对主义者的反问:文学有基本面吗?它在哪儿?此时,曹文轩不慌不忙地将他所坚持的文学的基本面展示于我们面前。既然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那么,道义、审美、感动等,这些文学本应具备的素质就是文学的基本面。我想文学也就只有具有这些才可以称其为文学。
  虽然曹文轩采取的是相信的态度,但我相信这种相信是疑问后的肯定。这种肯定更有质地、更有力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在他所坚持的道义、审美、感动背后,有他所思考的相对主义所坚持的所谓的“深刻”。如果文学的“深刻”需要以丑和恶为代价,需要以人们所不齿的“真实”为依托,那么这样的“深刻”是可疑的。文学绝不是一面用丑与恶涂抹着自己的门面,一面却堂而皇之地宣称这就是文学所追求的深刻。它能提供给我们更大、更高远的世界,当然还有这世界之外的思考。
  在不同时代,文学会有不尽相同的时代担当。正如鲁迅那时的弃医从文,是出于启蒙的需要。今天的文学,同样需要肩负的是拯救人们的精神。曹文轩相信“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他对美的界定。我同样相信,曹文轩心中的美是一种大美,是一种包容了思想的大美,是经过了怀疑之后的肯定。它可以涵盖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它可以承担一切沉痛甚至如仇恨的文学主题,当然这种仇恨绝不是调子低下的小憎小恨;它也可以恰如风中的柳絮,美在一种姿态。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可以洗涤我们被尘埃蒙蔽的双眼,感动我们的灵魂,拯救我们日渐迷失的心灵。而这时,也恰是文学的梦想实现之日。
  而对于曾经一度夺人眼球的“80后”写作,曹文轩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今的“80后”都在进行着“秋意写作”,而我们渴望的是“阳光写作”。他坚持认为什么年龄阶段的人,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与文学写作。对于“80后”来说,这种“秋意写作”本身,是否就已经说明了“80后”的写作者对待世界以及接受世界的方式是建立在怀疑大于相信的基础之上?一个人拥有如此过剩的忧伤,可以用文学或其他的途径加以排遣。但是,当文学被如此沉重的忧伤覆盖之时,它本身的力量将从何处找寻。而这种忧伤如果不加节制地加以释放,难免又会沦为一种病态之美。在我个人看来,这种具有消极意味的美学形态本不应是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所有的。我不否认文学需要怀疑的精神,可是如果当怀疑淹没了相信,我们举目,看不到文学,唯有忧伤。当文学止步于忧伤之时,文学也就过于单调了吧!
  我相信文学在呈现于人们面前时,它已超越了一本书的概念,它需要像一缕阳光般,使人心向善、向美、向上,为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怀疑之后的相信,我想这会是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