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被命名为“教师学术沙龙”的活动已成功地举办了六期,以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激活广大教师的学术研究热情为主旨的“教师学术沙龙”得到了学院内外的广泛好评,学院的每一名教师更是反响强烈。
回归治学根本大兴博学之风
以学术底蕴深厚著称的我校经济学院,在国内同类高校中一直发挥着重要影响。“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我们希望能有众多的学术元老、大师、名师、优秀骨干不断发出我们自己独特的声音,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能收回浮躁之心,潜心教书和做学问,回到他们治学的根本。让‘尚学’、‘博学’之风大行其道,让大家都能以高度的学术热忱投身到创造性的成果产出中。”
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甘犁教授在和领导班子一起探索“教师学术沙龙”这一活动的整体构想和组织安排时,曾经有过这样激情的描述。
甘院长自己对“沙龙”也十分重视,每次活动,他必携带整个班子一起仔细聆听主题人的发言以及大家的讨论,并且热情地参与到集体的交流和争鸣中,末了还要高屋建瓴地做出精彩的点评,六次活动他一次也没落下。比如,在第五次一名老师做了“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迁与解释”的专题报告后,甘犁博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老师所讲述的问题很多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不必求全,可以选取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或许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研究成绩;同时,他也例举了一些西方知名学者通过研究小问题做出大学问的成功案例。这些点评不但有效地打开了研究思路,而且在为学之道上,也给了青年教师们很多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带着“压力”转向“学术关注”
随着一期期“教师学术沙龙”的顺利推进,学院的每一位老师开始有了“压力”:如果下一次轮到我“坐庄”,我该给大家奉献什么?我积累的哪些学问才有让大家共同分享的价值?
带着这种“压力”,大家不得不迸发出一种“动力”,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所长和感兴趣的阅读和研究领域,为下一次主讲广泛搜罗原材料,精心准备着“沙龙”上希望大家能看好的那个“角色”。
执行院长刘方健教授这样评价说:每个人的治学风范、兴趣、专长都不一样,把他们整合起来,就是一道丰盛的“学术大餐”。“沙龙”的诞生,坚持的是一份治学热情和向自我挑战的勇气,在向一流奋斗的进程中,应该具备有这种锐意进取的工作姿态。长期以来,理论研究总是囿于书斋,甚至闭门造车,你我他不相往来,但在“沙龙”这个舞台上大家谈经论道,联络感情,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彼此碰撞,获益匪浅。希望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激发他们的研究范式能有新的转换。同时,我们准备从制度层面上好好规划一下“教师学术沙龙”,并把它纳入到每年的年终考核与每个人的业绩和收入分配直接挂钩。
新班子催生出新风尚
按照这种“轮流坐庄”的设想,每一年里,学院的每个老师都将轮遍。“沙龙”诞生以来,大家有了紧迫感,老师们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认真面对,尽管也有极个别老师初期时还有些不以为然,但在集体大潮的推波助澜中,他们也开始了主动的准备和适应。
新气象和新活力开始在全院上下显现。该项活动的启动,逐步带来了学院老师学习和工作的风气转变,新的精神面貌洋溢在大家脸上,这是学院新班子尤感欣慰的地方。(本报记者王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