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和灾区人民并肩战斗的日日夜夜



给受伤婴儿喂八宝粥


帐篷医院


救治伤员


  (上接A版)百年老汤,历练出扎实基本功作为医生都知道,大灾没有小病。从现场抢救出来的伤员,一个个情况都万分危急。到达平武县医院,他们顾不上休整,立即对全院病人摸底大查房,针对病情逐一做出治疗方案。很多危重病人经过采取正确治疗措施,病情缓解,逐步稳定。每当查房或接收新的伤员,他们总是至少有教授、副教授三人共同到场、协商拿出治疗方案,他们的要求是:以最好的医疗为灾区人民服务。张洪福教授笑曰:“三个诸葛亮顶个臭皮匠”。很快,整个县医院的日常工作开始正常运转了。医疗队到来之前,医院天天有人去世,他们接管医院后,没有再死一个人。在四川灾区的14个日子里,第四医疗队大约接诊了一千多例病人,还有很多灾区人民慕名而来寻医问药。他们的工作赢得了医院领导、医生和群众的信任,甚至是依赖。他们离开时,平武县医院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赶制了一面锦旗送给他们。这面锦旗饱含了灾区人民对医疗队的厚爱,见证了山大人与灾区人民心手相连的深情厚谊。山东大学医疗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山东省医疗队的一支“王牌军”,队员们以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生命安危高于一切的实际行动,履行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在巴蜀大地上展现了山大人的精神品质。
  当时的条件非常恶劣,没有电,缺少仪器设备,更无法了解、采纳病史。医生只能靠丰富的临床经验,靠扎实的基本功,用手摸,用眼看,用听诊器听,靠望、触、叩、听等西医最基本的人工检查来判断病情,做出正确诊断。很多次,在伤员错综复杂的伤势面前,甚至医疗器械检查失真的情况下,我们的医生坚信自己的观察分析,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在都江堰,有一位伤员从废墟中被救出后,出现血压下降,生命体征越来越微弱。其他医院的几位医生开始切静脉,准备输血,连续切了三处都没有成功,急得满头大汗。当时正好牛军教授和张洪福教授赶到了,他们赶紧查看病人,发现伤员为胸部复杂性压伤,并伴有挤压综合症。便决定马上对伤员行气管插管,以缓解症状。不长时间后,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开始恢复。一直在旁边观看的一位当地医生不由得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平武县1例多发肋骨骨折、胸骨骨折、怀疑胸腔积液并出现反常呼吸的伤员,血氧饱和度已降到86%,而通常降到84%病人就会死亡,情况非常危急。当时,张教授先对伤员进行了胸带外固定,等情况稳定后又进行胸腔引流。由于平武县医院从来没有做过胸腔引流手术,医护人员没有任何经验,张教授先后去查看了这位伤员四次。伤员的血氧饱和度终于从86%上升到94%,伤员得救了。还有一位伤员,于文斌副教授凭经验认为是危重外伤性急性胰线炎,但做B超就是检查不出来,反复做了3次终于确诊,采取对症措施,病人体温终于从39℃降到37℃……此类例子比比皆是。
  在非常环境下,他们依然沿袭“学院派”的管理规范,术前术后、病人的管理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毫不含糊,得到当地医生、病人的称赞。这些做法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习惯使然。他们说,这得益于学校优良学风、山大文化的长期熏陶。齐鲁医院就像一锅百年老汤,味道古朴醇厚,在这老汤里浸泡的时间越久,越能得到它的真传。关键时刻能够经得起考验,正是得益于这锅老汤的多年滋养。
  牛军教授、张洪福教授还强调说,专业知识既要精也要博。在救助现场,碰到的伤员往往身体多个部位出现问题,需要医生具有宽泛、广博的专业知识,不能限于某一科,以便及时处理各种问题。他们也是因为曾经在多个科室摸爬滚打,所以才能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从容应对。
  “马路天使”,大地为我按摩灾区的生活环境是非常艰苦的。由于余震不断,队员们在灾区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住在帐篷里。到达平武县之后,他们的帐篷就扎在马路副道上,队员们戏称自己是“马路天使”。当地昼夜温差很大,帐篷中白天气温高达四五十度,又闷又热;晚上又降到十几度,又湿又冷。有很多次下雨,被子被淋湿了,很难休息。有一次,张洪福教授躺在睡袋上,疲惫至极睡过去,却忽然发现自己被甩到了地面上。原来在他睡着时又发生了一次6级多的余震。有时睡到半夜,突然被女队员的尖叫惊醒,原来又发生了大的余震。经历的次数多了,大家也逐步适应了。它震它的,我忙我的。张洪福教授豪迈地说:“就当是大地为我们按摩吧!”有的队员累极了,干脆戴着帽子,穿着雨衣,直接睡在帐篷里面的地面上,后来很多队员腰疼难忍。那么热的天气,大家都十几天没有洗澡,“浑身又脏又臭”,也许这在平时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当时为了抢救灾区人民的生命,谁也顾不上这些了。
  超长时间的连续工作,队员们的劳累程度可想而知。到5月20日前后,不少队员得了口腔溃疡、感冒、腰腿扭伤,邵明举血压高,每天都一边服药,一边坚持工作;曹箐箐因晕车呕吐,一直身体不适;傅勤烨腹泻,王成伟淋巴结发炎……队员们的腰带都紧了好几扣,有的过了最后一扣还是扎不紧,只好用一条布带子代替。山东省赴川医疗卫生抗震救灾总指挥康永军曾多次通知队员:“身体不好的队员,一定先撤回来,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休整一下”,但没有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岗位。
  虽然大多数医疗队员是从校门走进医院门,没有过从军经历,但在这次行动中,他们像军人一样要求自己。队员们统一着装迷彩服,他们称自己是“穿迷彩服的白衣战士”。从接到命令奔赴灾区那一刻起,就把个人放在了国家抗震救灾这盘棋上,以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蜀道难,生命悬于一线如果说抢救伤员时主要是苦和累的磨练,那么转战路途上就是生和死的考验了。在从绵阳到平武的往返途中,急救队员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惊与险。这是从绵阳到九寨沟东进西出的唯一线路,也是一条狭窄曲折的盘山路。一边是随时都有滑坡塌方危险、不时滚下房屋一样大小石块的峭壁;另一边是几十米的悬崖,下面是滔滔涪江。往日人们会赞叹这里山峰的险峻和自然环境的漂亮迷人,但地震之后,许多地方山体已经裂缝,摇摇欲坠的巨石随时都会砸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
  很多滚落在路上的大石块横亘路中,车队艰难地前行。汽车盘旋上了一座大山,又盘旋着下山,颠簸不停,左旋右转,很多队员都感觉头晕恶心,直想呕吐。危险无时不在,可以说死神随时伴随左右。一段时间所有手机都没有了信号,无法和外界联系。卫生部内部甚至紧急通报了山东医疗队失踪的消息。直到凌晨一点半他们才到达平武县城外。本来只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他们艰难地走了14个多小时。山大医疗队是第一支到达平武的外地医疗队。
  而当完成任务从平武县分批撤回的时候,队员们遇到了更加危险的情形。当时天气很不好,天气预报很快要下雨。走到中途,距离车队几十米远的地方突然发生山体滑坡,大大小小的石块“哗”地一下堵住了去路。正在大家惊魂未定的时刻,后面不远处又发生了山体滑坡,冲起一大片土雾。医疗队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被困在山中。发出救援信息之后,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地质专家带着救援队前来勘察救援。老专家来回观察了好几趟,反复思量,难以决断。最后确定不能通过爆破的方式打通山路,因为山体已经因地震产生了巨大的裂缝,一旦爆破,极有可能引发更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后果不堪设想。在老专家的指导下,救援队小心翼翼地推开和汽车一样大的石块,大家迅速撤离现场。就这样,同样在花费了十多个小时之后,队员们才有惊无险地回到绵阳。
  当有同学问牛军教授、张洪福教授,经历这样的生死之旅有没有后悔时,他们的回答引起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后怕,但不后悔。”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灾区同胞平武地处崇山峻岭,即使平常日子老百姓寻医问药也不容易。得知有这样一支由专家教授组成的队伍,当地百姓经常慕名而来,队员们在休息的间隙,也会应群众请求帮忙看病,还随时会在深夜出急诊。
  5月23日凌晨3点多,平武县医院接到120指挥中心的命令,古城镇石坪村有一个4个月大的高烧婴儿,需要立即前往接诊。这时候县医院的救护车和医护人员都已经外出执行任务,县医院立即向我省值夜班的队员求助,请求紧急派车。
  病情就是命令,医疗队立即派救护车出发,当班的是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成伟。夜幕漆黑,山道蜿蜒,路上随处可见塌方和飞石,司机对路况不熟,时常紧急刹车。人在车上左右摇晃,前仰后合。王成伟顾不上危险,脑海里翻滚的只有如何诊断患儿和急救处理方案,因为小儿内科和他的神经外科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凌晨4点多,救护车飞驰了20多公里,见到了早就抱着患儿等在路边的村民。他们立即量体温,做体检,初步考虑是支气管肺炎,不排除手足口病。经过对症治疗,患儿体温逐渐下降,稍稍稳定后,立刻带患儿回到县医院。回程的路上,王成伟又把电话打回济南,和山大二院小儿科专家共同协商诊治方案。回到县医院后,内科专家立即接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并马上对症治疗。早上7点左右,患儿终于转危为安。
  50岁的党家山,是龙安镇山溪沟村的一位退伍军人,9年前因腰椎外伤一直瘫痪在床,因为经济原因和交通不便等,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治疗。在这次大地震中,他家的房屋受损,他和家人都受了伤,真是“雪上加霜”。党家山的妻子任万菊听说平武县城里来了山东省的医疗队,救治了很多伤员和病人,于是步行十多里山路来到医疗队驻点,胆怯地向医生提出请求,能否去家里看看党家山的病。当时队员们正在平武县的临时医院值班,看到任万菊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姜兴涛副教授当即决定,只要时间允许,一定前往诊治。
  5月28日上午是山大第二医院医疗队休息的时间,队员们在一位向导的带领下踏上了去山溪沟村的路。山溪沟村地处半山坡,崎岖的山间小道有时坡度超过60度,队员们扛着为党家山买来的食品和饮用水,提着沉重的医疗设备箱前行,汗水很快便湿透了衣衫。这里海拔高,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的疼,大家都一声不吭,咬牙坚持。由于向导也不熟悉山路,费了好大的劲才打听到党家山的家。队员们到达的时候,党家山正躺在昏暗和散发着霉味的屋子里。他的家境非常困难,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队员们顾不得休息,便给他做了全面检查,并提供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临别时,王成伟等4个队员凑了800块钱送给任万菊,希望能给她家帮一点忙,任万菊和乡亲们千恩万谢。队员们为自己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需要帮助的灾区同胞而欣慰。
  难忘的十字绣、粽子、欢迎牌医疗队舍己为人的行动感动着灾区人民,而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咬牙坚持的坚强意志,也时时感动着每一个队员。护士曹箐箐在自己的日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载,“都江堰护士很感动我们,她们一直坚持在岗位上。家里也有失踪人员,有些还值着班,接到电话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还工作。”在都江堰医院,他们看到一名中年女医生一直不停地坚持工作,很少说话。后来来了一名男青年,两人抱头痛哭。原来年轻人正是中年女医生的儿子,母子俩一直联系不上,无法知道对方的下落,但他们都把个人的焦急和悲痛压在心头,积极地参加志愿救援工作。母子见面,互报平安后,又匆匆分别,继续投入工作。
  有一次,曹箐箐下夜班路过一座帐篷,看到都江堰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护士姑娘正在低着头飞针走线地绣着什么,便跟她们聊起来。原来,她们是刚刚从抢救一线轮换下来休息的,正在绣一幅美丽的十字绣。曹箐箐问她:“你不困吗?”姑娘一边干活,一边告诉她:“不困。我们已经连着好几个昼夜没有休息了,现在不敢休息,怕一躺下就累得醒不过来了,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抽调去参加抢救工作。倒不如在这里一边干活,一边等候命令。”其实,就是这个美丽的女孩子,由于当时通讯中断,她一直和家人联系不上。曹箐箐在日记中写道,“她们的心态非常令我们感动和佩服,此时此刻,我感觉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
  在平武,医疗队驻地离县医院有20多分钟的路程,队员们每天走在来回的路上,总会有很多车停下来热情地邀请上车,送他们到达目的地。有卡车、出租车、私家车……这些都是志愿者。在成都,在都江堰,无数开着私家车和出租车的志愿者排成了长队,井井有条地来回运送救援物资和伤员,汇成了救援大军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第四队原来共有19名队员,后来在绵阳,又收编了两名志愿者,一位是眉山人民医院28岁的妇产科主治医师冷海英,另一位是绵阳人民医院20岁的护士何红。冷医生撇下家里只有5岁的女儿,一直跟着医疗队抢救伤员,甚至打下手帮忙做手术;何红一边帮助护理伤员,一边给队员们做川话翻译。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多苦多累,她们都毫无怨言。
  队员们为灾区所做的事情,人民群众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临时医院设在平武县医院前面广场的帐篷里,白天帐篷中温度极高,达到四五十度,闷热难耐。广场上的花坛边有一颗小树,间歇的时候,队员们便到树荫下稍稍休息一下。附近有一家刚开张不久的小茶馆,茶馆的主人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和她的女儿。当她看到队员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时,便热情地邀请队员们到他家的小茶馆休息,给队员们搬来凳子,泡上当地的热茶。做好饭后,总要端些菜来送给队员们,有一次还端来一大盆用当地腊肉做的特色菜。队员们尤其是女队员,平时都很少吃肉,可是这一次,一大盆肉很快就被大家消灭了。队员们感觉过意不去,要给老太太付钱,但老太太和女儿坚辞不受,她们说,你们是来救援我们灾区的,和我们一起受这么大的苦难,我们怎么能收你们的钱呢!队员们只好在撤退时买了些茶叶和油送给老太太。
  当地群众看见医疗队吃饭主要是些方便面、饼干等,有一天给医疗队员送来了20多个自己做的粽子。在这非常时期,每一个粽子都非常珍贵,队员们非常感动,要给他们付钱,群众却坚决不收。牛军队长说:“你们不要钱,我们坚决不吃!”“我们现在是穿军装的白衣战士,也要遵守军纪。”几经推让,他们送的20多个粽子只象征性地收了5元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5月17日凌晨,当队员们终于到达平武县,当地的群众立即热情地帮助搭建帐篷。有一家人看见帐篷不够,就请几个女队员到他家的帐篷里面休息。而他们的帐篷也很小,一家6口人都挤在一个角落里,却腾出一张床让给我们的女队员。5月17日下午,绵阳假日旅行社和平武县旅游餐厅的志愿者,自发为医疗队送来了当地的特色饭菜———梅菜扣肉和米饭;还有很多群众翻山越岭给队员们送来黄瓜、西红柿等在震区非常稀罕的水果蔬菜。在灾区,队员们听到最多的话是:“你们不用谢我,应该是我们感谢你们啊!”
  在医疗队赶往平武的路上,中途看到有几个六七岁的淳朴的山里孩子,一直站在路边,高举着用纸箱子做的大牌子,上面写着“灾区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在那样山高路远的地方,很长时间才会有路过的救援队,但孩子们一直真诚地举着牌子,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情。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那些瘦小的身影,破旧的衣服,简陋的纸牌,队员们都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短短十几天,队员们和当地人民建立了永生难忘的情谊。
  只为能说一句:我是党员我先上!
  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大家深深地体会到了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个人力量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同时也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抗震救灾的坚强领导,目睹了共产党员在这场战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救援工作中,每一次遇到困难或比较艰巨的任务时,大家总会争着去执行。每当争执不下时,医疗队里的共产党员就会站出来说:“大家不要争了,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不是党员的队员,就只有默默无语。而其实,他们也像共产党员一样,希望拼尽全力战胜困难,多为受灾的群众做一点事情。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的私利”这句话的含义。
  5月18日8点49分,山大二院的7名非党队员,经过认真思考,郑重地向医院党委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这个伟大组织中的一员。
  “院党委:在这次四川大地震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帮助,在救灾第一线,我们更亲眼目睹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党理念。作为山大二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中的非党成员,我们经过认真思考,郑重地向党提出申请,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使我们成为这个伟大组织中的一员。我们决心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直至生命结束。请党组织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考验我们!傅勤烨、于文滨、刘松、王成伟、邵明举、曹箐箐、孙燕”
  请大家注意,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入党申请是以短信的形式递交的,也许这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但他们那种甘愿为人民事业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他们那颗赤诚的心,却与最优秀的共产党员别无二致!
  当有同学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王成伟用朴素的语言回答,“不为别的,我们只希望能在以后遇到困难和艰险的时候,也能和急救队里的党员们一样说一声:‘我是党员,我先上!’”
  ……救灾前线是残酷的,每时每刻都有痛苦、眼泪、汗水,甚至死亡的威胁;救灾前线又是激励人心的,每个地方都有无数令人感动的人、令人感动的事。队员们说:那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去过了,一生都不会忘记。
  (本版照片由王成伟、曹箐箐、于文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