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漫谈“群育”


  我校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校长经亨颐就主张人才培养要“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全面发展,尤重德育。“而目标则在于培养正直、坚强、学识兼备之人才,为国家服务。”
  “群育”,又称群性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对己对人都有益的社会行为与特性,使受教育者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服务社会。《教育大辞典》认为“群育”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因素:一是人群关系、团体生活、群众福利、公共道德、公民义务和权利等社会群体意识;二是良好的服务、助人、合作、团结、友爱等品质和自律自治能力;三是开展有益活动,陶冶群性,形成正确的社交态度;四是遵守群体纪律,服从群体要求,完成群体或他人给予的任务;五是慎重选择利于群性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广播等。
  在我国,“群育”的思想古已有之。孔子虽未明言“群育”,但却已交寓其中,如教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提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等。荀子明确提出了“合群”论,曰:“古之所谓上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近代,严复等维新主义者认为“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倡导“合群致治”。
  我校在早期倡导“群育”思想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多灾多难,人民饱受列强侵略蹂躏之苦,渴望救亡图存。学校顺应潮流,贯彻“群育”,将爱国、强国,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贯穿其中。任弼时10岁时就认识到:“中国有四万万同胞,而不能胜少数人之国,咎在不能合群也。…… 爱群者强国之基也。……爱国必先合群,合群必先爱群。……若能爱群,国安有不强哉!”
  “群育”的思想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诸多观点。如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论)”等。同时它也符合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学说:群体动力论。即: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其生活的群体入手。虽然建国后,国家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并非代表放弃了“群育",而是把“群育”溶入到了其他几育之中。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农业化与工业化,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社会处于变动无序的多元整合状态。另外,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独生子女多。互联网飞速发展,将许多年轻人拉向非群性化轨道。如今,“群育”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