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走近设计师新秀——HRD2007国际钻饰设计大赛我校获奖师生访谈

编者按:在HRD2007国际钻饰设计大赛中国地区获奖作品发布会在我校举行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我校部分获奖师生,以走进年轻的设计新秀,欣赏美妙绝伦的设计作品,领略前沿的设计理念。, 艺术设计学院珠宝设计专业教师。谈到获奖作品时,她说灵感主要来源于我国传统戏曲表演中插在盔头上的那两根长的锥鸡翎,再辅之以华丽耀眼的钻石,中西合璧,具有独特的美感。对于参加此次大赛的感想,她说通过参加这次全球性的设计大赛,在无限宽广的平台上与顶级高手过招,收获颇丰,并坦言这次大赛并不浓重的商业气息给了设计师们良好的发挥空间,使得她能够将眼光放得更高,更自由地进行创作,所以获奖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是极其深厚的。在日常教学中,老师最为强调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将艺术与技术区别开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正确的思路,坚持思想指导行为。宋懿,艺术设计学院珠宝设计专业教师。其作品《神秘面具》力求给人以优雅中不失张扬,夺目中不失神秘之感。透明质感较好的薄纱如清风拂面,蕴涵传统文化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与含蓄;典雅的花形设计着重突出欧洲女性张扬、时尚的个性,提升女性魅力,在中西合璧的碰撞中,陶冶人的视觉和灵魂。回顾艰辛的比赛历程,她认为:从事珠宝设计专业的年轻人应该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比赛,在国际化的舞台上,提升审美眼光,丰富设计灵感。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到作品诞生的完整过程中,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在比赛中总结自己,开拓设计思维。她笑言,毕加索设计的手表也是在众人惊叹中获得赞美的,在国际多元文化的舞台上,有着超乎想象的艺术流动思维,我们去交流,去探索远远比一座奖杯更有意义。她还特别提到指导老师邹宁馨,“感老师对我的设计给予的肯定和帮助,他不仅是我专业上的引导者,更是我人生的导航标”。石晶,艺术设计学院珠宝设计专业研究生。其获奖作品“灯笼之光”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戏剧——京剧中使用的灯笼。作品色彩上采用了中国红和金色的结合;造型是灯笼的抽象变形,简洁明快;采用了弹簧结构,使得整个首饰能够随着身体的搬动而弹动,增强了趣味性。回想比赛的日子,她说:“我不仅要用精细的制作工艺去完成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在思想上更是面对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双重挑战。”众所周知,珠宝的消费群体是偏向于高消费的,至少目前在中国,是不能够普遍化的。面对这种现状,石晶认为:结合目前国内首饰市场状况来看,设计师的重点应该在用经典的设计理念引导消费市场,引导时尚,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人们的目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贵重金属和贵宝石,而是更加注重款式的求新、求变、求个性。谈及未来和理想,她说:“我希望能有更多标新立异的现代首饰作品在我手中诞生,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与碰撞的时代中走向国际舞台。”苗希茂:艺术设计学院珠宝设计专业大三学生,以独特的创意、巧妙的设计获得了2007钻饰设计大赛“东西交汇特别奖”。其作品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肚兜和戏剧表演中的领子运用到设计中,与钻石交相辉映,组成了东西完美合璧的钻饰设计作品,绝佳地吻合了本次设计大赛的主题,并最终打动了西方评委们的心。谈到此次比赛所取得的成绩,他引用屈原先生的一句古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现在的心情。他坦言,在与世界高手们较量后觉得自己还差得很多,尤其在首饰制作工艺方面,要学习的地方不胜枚举。这次获奖对自己是个很大的鼓舞,但也只不过是个开头,他指出自己在设计和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决心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要多加锻炼,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马可扬,艺术设计学院珠宝设计专业大三学生,作品“天籁”以女高音美声演唱作为切入点。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表示自己能够获奖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日常教学工作重视创新才有了作品最初的设想,也正是因为日常教学强调放宽艺术视角,注重中西结合作品才会受到西方评委的青睐。谈到参赛的收获,他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设计理念上更加前沿,更加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