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荨独取芳心酬蜜意,非同彩蝶乱花丛。




▲芊芊芳草迷幽径,灼灼桃花缀满枝。
好灿烂的一片桃花林!春日的阳光下,放眼望去,一片怡人的粉红花海,那么鲜嫩又娇艳,深深一口呼吸,我不由得恍惚了起来。仿佛听到远处不时传来的笑声,银铃般的笑声。寻着笑声,朦胧间,我看见一个女子,身着喜气洋洋的新娘装,站在桃花下。哦,是她──《桃夭》里的那个女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美丽的女子就像那盛放的桃花,娇艳而纯洁。粉红色的花瓣就像她那粉红的脸庞,充满了健康的红润和青春的生命力。她穿着新衣,她的身边围着许多人,都在兴高采烈的说着什么。
美丽的春天,娇艳的桃花,善良的人们,这三千多年前的一幕,时光流转中,今天在这片桃花林前,仿佛回到过去,置身其中。
一阵微风让我回过身来,眼前依旧是满园桃花笑春风。这才想起,原来《桃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花来比喻美女的。三千年前,唱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这个人一定是个天才,鲁迅说过:“第一个把花比作女人的是天才。”当年的他,看着那娇艳的花朵,可能是灵光乍现,想到了人美如花,却不知他这一句 “桃之夭夭”对中国后来的文学起了这样的作用。
自《桃夭》开了以花比喻人这一先河后,几千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纷纷效仿:
曹植:“含词未吐,气若幽兰”,这是说女子呼吸如兰花一样幽香。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这写出了女子哭泣时的楚楚可怜,而“芙蓉面柳如眉”,又写出了女子精致绝伦的娇好面容。
韦庄:“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这里的女子高雅似梅。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女子的如花憔悴。
戴望舒心中的姑娘也 “有着丁香一样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
后世这种种源源不断的奇思妙想,都源自三千年那光芒四射的一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它的美、它的生命力、它的影响力如每年春日的桃花灿烂绽放。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约上知己两三,来到相思林,赏美丽的桃花,是一种舒心的享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