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生 命 的 强 者——记内蒙古大学教授金海


  4月1日,金海教授在胆囊切除手术出院后的第八天便重新回到讲台。虽是第八次手术,可他笑称这是一次“不值得一提的小手术”。
  1999年,金海教授自被确诊身患癌症后,已经走过10年抗癌历程。10年间,他接受癌症手术七次、放射治疗两次;出版、完成著作15部,发表论文24篇,计420万余字。
  哲人讲,只有生命的强者,才会赢得不平凡的人生,才会活出有限生命的无限精彩。
  金海教授以超人的毅力,顽强地创造着生命与事业的奇迹1999年3月8日早8点,北京协和医院无影灯下,44岁的金海接受了平生第一次手术。 1999年至2003年,他接受三次手术、一次放疗,发表论文18篇,出版著作3部,其中两部多次获国家和自治区奖;博士毕业。
  用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来形容1999年44岁的金海最恰当不过了。
  那一年,他已是我区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合著 《内蒙古革命史》获得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合著《内蒙古历史地理》获首届内蒙古图书奖;已是硕士生导师的他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兼起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授课,听课,课题研究,日子忙碌而充实。 1999年寒假到了。金海想利用假期治疗一下他早已感觉不适的鼻子。拍片后,妻子林娜被告知:建议金海转北京确诊。
  意外打击常常让人猝不及防。诊断报告出来了:右鼻腔上颌窦腺癌。“看到诊断书,我懵了,这是万万没有想到
的。孤独、无助、冰冷笼罩全身。”金海万念俱灰。
  3月8日,金海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首次手术治疗。6小时后,他的右脸颧骨、下颌骨、半个眼眶被全部切除。一周后,金海残缺的右脸被再次打开……当儿子呼德尔看到术后的父亲时震惊了:右脸完全塌陷,脸上描画着放疗图谱,缝合线蛛网般缠绕着……在儿子的心目中,无论从外貌还是学识,父亲永远都是自己的偶像,他无论如何不能将眼前这个“面目全非”的人与那个“气度不凡”的父亲联系起来。“我还能看到爸爸脸上慈爱的笑容吗!”呼德尔久久哭倒在父亲的病床前。
  “是亲情、友情支撑我挺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金海的导师奇木德道尔基勉励他,你不能倒下,大家需要你,事业也需要你;看着不善言辞的妻子投向自己强忍痛苦和压力、希望自己重新打起精神的眼神,他无法再消沉下去……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为金海教授找回了生活的勇气。9月,在结束首次放疗两个多月后,金海回到了工作岗位。
  然而,残酷的命运并没有远离金海:2001年,癌症复发,6月4日,第二次手术;2002年,癌症复发,11月9日,第三次手术;2003年,癌症复发,1月,第二次放疗。
  癌症,这个令人生畏的字眼摧毁了多少患者的意志。“利用余生去享受生活吧”,这几乎是患者、家属与朋友的共同心愿。然而,金海教授却要“用我挚爱的事业延长我有限的生命”。
  金海教授坚强而理性地承受着病魔的一次次无情折磨,教学科研成果也在一项项增加。从1999年到2003年,他发表论文18篇;出版著作3部,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在国内首次披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区的殖民侵略;主持中国社科院和自治区科研项目各一项;《百年风云内蒙古》一书获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蒙古民族通史》一书获国家图书奖;3名硕士生毕业,新招收2名硕士生。2005年10月27日早9点,金海接受了10个小时、耗时最长、最为复杂的第六次手术。
  2004至2005年,他接受三次手术,出版著作3部,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3篇。
  “做任何事都要尽力做得无可挑剔,没有瑕疵。”为了自己定下的这条准则,金海付出了几倍的艰辛。
  2004年8月22日,金海做了第四次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前后,他分别到乌审旗和呼伦贝尔作田野调查,手术倒像是一次工间休息。他所从事的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需要到基层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大量原始素材。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