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警惕四类传染病流行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供水设施遭到破坏,饮用水源会受到污染,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发生并蔓延。以下是地震后最可引发的四类疾病。
第一类是肠道传染疾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的肠道传染疾病等。这些疾病是通过摄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导致的,比如痢疾、手足口病、甲肝等,灾区群众要注意预防。
第二类是呼吸道传染疾病。地震后人员聚集程度高,流动性大,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容易导致麻疹、风疹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别是麻疹和风疹现在正处于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防范。
第三类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地震后人员接触频繁,同时,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特别是一些灾区群众为了节省饮水,往往几个人共用一盆洗脸水或共用一条毛巾等,容易引发红眼病的暴发。
第四类是可能出现的乙脑疫情。每年6月到8月是部分地区乙脑疫情高发的阶段,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这种疾病影响人的中枢系统,致死率高,容易导致痴呆等后遗症,需高度关注。
怎样预防地震后易发病
一、把好“病从口入”关
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种传染病容易发生和流行,加之目前正值夏季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因此,预防肠道传染病,把好“病从口入”关十分重要。要注意个人卫生、搞好水源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好垃圾和粪便。
一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二是饮用水源要设专人保护,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饮用水必须经过净化、消毒,不喝生水。三要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腐败变质和不洁食物。四要管好厕所和垃圾。垃圾和粪便是夏季蚊蝇孳生的主要场所。震后政府会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设置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要自觉遵守震区卫生公约,将粪便和生活垃圾排放到指定地点,并与日常生活区分开。
二、预防呼吸道疾病
初夏气温波动大,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老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预防肺炎发生。
三、注意防暑
夏季炎热,应注意防暑降温,加强室内空气对流。室外搭棚的,应做好遮阴,中午请在棚周围洒水降温,预防中暑。可以准备些凉开水,吃一些咸菜,补充体内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和盐分。
四、积极预防红眼病,预防原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有“红眼病”症状的,要及时就医,同时要自觉自我主动隔离,积极治疗患者,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关系者也应与患者及时隔离、预防。患者所用毛巾、手帕、脸盆、眼镜等物品须经常消毒,并与健康人分开。尽量少去人多处,并经常保持手、眼卫生,不与患者共睡。一旦与病人或其接触过的物品接触后须立即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在“红眼病”多发区可以预防性地滴一些抗菌、抗病毒眼药水。
五、增强抗震救灾的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六、消灭蚊蝇
蚊蝇是乙型脑炎、痢疾等传染病的传播者,消灭蚊蝇,不仅要依靠政府组织大范围喷洒药物,还要做好室内卫生,不给蚊蝇留下孳生的场所。在有疟疾发生的地区,广大市民要特别注意防蚊。晚上睡觉要防止蚊子叮咬。如果病人突然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等脑炎症状,应尽快找医生诊治。
七、及时报告疫情
一旦发现腹泻、发热病人,要立即向当地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病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地震之后预防传染病的六项注意
传染病防治专家、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慧1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地震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非常繁重。灾区群众要从自己做起,争取避免传染病流行。
李慧说,地震后基层疾控系统往往也受到重创,物资储备受到影响。同时,因为疾病预防的压力突然激增,原有疾控系统人员远远难以满足疾病预防需求。此时,灾区群众积极开展自我预防,然后等待专业疾控人员介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一是确保不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特别是对饮用水,有条件的地区要向当地有关部门索取饮用水消毒片,消毒后煮沸再饮用。
二是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和洗脸水等。用过的餐具尽量用沸水消毒。
三是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尽量远离避险地,同时不要处置在水源附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漂白粉等对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对孳生蚊虫的积水,可以用敌敌畏等进行消毒。同时,可以投放一定的灭鼠饵料,避免老鼠造成疾病传播。
四是对避险地周边出现的动物尸体要远离避险地和水源地深埋,对已经腐败的,最好焚烧后再深埋。
五是积极承担防疫职能,在发现周围亲属、朋友出现传染病症状后,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
六是保持良好和正确的心态。地震后容易出现传染病的高发甚至暴发,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主动预防,大规模传染病出现的几率并不大,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周围亲属等出现的小的传染病,只要治疗及时,也完全不会造成流行,不必因此过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