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青葱岁月

  时时怀念校园里的青春时光,想念养育我整整七年的母校西南政法大学。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对于母校有着褪不去的深爱。
  2000年9月,我从安徽凤台县来到了这所法学名校。虽然早已对其有所耳闻,知道这是一所以法学为主的老牌名校。但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年少的我却一无所知。于是,带着对这所学校以及山城重庆的好奇与向往,也带着对未来四年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我随舅父乘坐火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学校。
  在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那段时间,我连日常生活都不能适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食堂饭菜的强烈反感。食堂的几乎每一道菜里都放了大量的辣椒和花椒,让习惯了清淡口味的我尝尽了苦头。清晰地记得在食堂吃第一顿饭时那股刺鼻的花椒味,面对难以下咽的饭菜,我哭笑不得。另一个难以忍受的是重庆的气候。早就知道重庆号称“四大火炉”之一,但直到亲临其地才真正地感受到“火炉”的名不虚传。学校开学时已是九月中旬,在我们家乡已经秋意微凉了,但在重庆却依然是炎热难耐。尤其是晚上,阳光曝晒了一天的校园处处散发着热气,让人无法安心看书,只能用凉水把自己冲了一遍又一遍,但汗水仍然不屈不挠地从每一个毛孔中冒出来。此后几年的每个夏天,我们都会“享受”这重庆特有的炎热和汗水的“洗礼”。麻辣和酷热构成了我对重庆的全部印象,至今刻骨铭心。
  慢慢地,校园生活进入了正轨,我也渐渐适应了学校这种快乐并充实的生活。直至现在,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作息时间表:早晨六点半集合出操,吃过早饭后匆忙赶去上课;中午十二点下课,仅有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晚饭过后是选修课。我们几乎每天都这样匆匆忙忙地往返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晨兴理书本,带月荷包归。那时的图书馆从来不曾空过。也许是为了用最宝贵的青春换来最丰盈的知识,也许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在那狭小而略显拥挤的校园里,所能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忙碌而充实的身影。我为自己能置身于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如此浓厚的集体而感到高兴,正是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这是母校对我最好的馈赠。
  大学四年,同学们渐渐地从陌生人变成了朋友。宿舍开始有了家的温暖,兄弟之间无话不谈,虽然生活习惯各异,南北乡音不同,其间也会有不悦和摩擦,但一千多个日夜的朝夕相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了深厚的友谊。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彼此关心、彼此帮助,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远离家人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地方求学,只有彼此间相互照顾,才能让自己不觉得孤单寂寞,才能让自己拥有回家的感觉。至今仍然记得生病时室友们为我忙前忙后的情景,记得遇到困难时室友们为我绞尽脑汁出谋划策的情景。虽然我们已分开将近四年,但每当想起曾经风雨同舟的他们,都会有一股暖意涌向心头。是的,是母校教会我们彼此关爱、相互帮助;是母校使我们懂得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这对我们每一位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因为要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没有去找工作,而是选择了报考母校的研究生。当时很多人建议我报考外校,但我却坚定着自己的选择,因为在我的心中,母校是最好的。经过艰苦的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研究生,并获得了公费资格。在读研究生期间,我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告诉自己要对得起青春、对得起母校、对得起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那些人。
  时间不声不响地改变一切,随着岁月的流逝,
  我发现自己已渐渐喜欢上了重庆这
  座城市,更喜欢上了我的母校———西
  南政法大学。从师长们那里了解到了
  母校的辉煌过去,知道她为国家输送
  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
  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者。我为母校的
  辉煌历史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自己能成为她的学子而深感自豪。我深信,母校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她并不逊色于任何高校,她的辉煌历史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不屈的西政学子身上重现!
  而今,我离开母校已近一年,在人大攻读博士学位。虽然身在他乡,但心仍然在时时刻刻牵挂着母校。我会时常登录母校的网站去浏览学校的新闻,会为母校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我知道,也许这辈子,我都无法褪去母校在我身上留下的深深印记,都无法忘记在母校留下的每寸时光,毕竟那里承载了我七年的青春和喜乐。无论何时,身在何处,我都会记得自己是一名西政人,自豪的西政人,无悔的西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