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英湖漫笔
前几天,山东电视台《生活帮》麻辣短剧栏目说了这样一件事儿,引发了我对“学雷锋”的一些思考。
节目中说道,3月5日这天,企业纷纷组织员工“学雷锋”,却累坏了敬老院里的张大爷,送走一拨迎来一拨,“雷锋”好像并不专注于服务,而是用心拍照、录像,记录自己的“善举”。就这样,张大爷的被子被叠了无数遍,自己也无奈成了他们作秀的道具。
人们之所以喜欢3月5日扎堆学雷锋,是误将学雷锋活动形式化、过程化、应付化、任务化,以至于成了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当学雷锋活动演变为一种形式,助人为乐的公益活动就完全变味了。
而在社会结构多元化,利益群体分散化的今天,“学雷锋”还在面临信任缺失的严峻考验。说到这里,不由使人想起备受关注的“彭宇案”。南京青年彭宇称,2006年的一天,他在路上扶一名跌倒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老太太得知检查结果是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当地法院起诉,法院判彭宇赔偿4万多元。看过报道后,有的市民说:“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学雷锋’如果学不好,反倒会惹火烧身!”在信任缺失的情况下,还要不要“学雷锋”?彭宇案之后又发生了诸多类似的事情,许多人因此患上了“爱心恐惧症”,有人甚至开玩笑似的说:“假如雷锋在今天,可能要惹麻烦啰!”
“学雷锋”真的陷入困境了吗?
其实对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雷锋”本质上是一个道德问题,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将会不断增强,助人为乐终将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更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雷锋”也在与时俱进,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比如热爱学习、爱岗敬业,等等。
君不见社会上活跃着的义工,他们无怨无悔无偿无求地为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君不见我校校园里总在上演的一幕幕助人为乐、爱心捐赠的感人故事;君不见我校师生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学校的建设发展默默贡献着青春和力量……他们,都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