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
足
音
三、坚持思想领先 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粉碎“四人帮”以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1979年11月,第五机械工业部党组重新任命学院行政领导班子,任命武强为院长,李萍实、郝景武、孙震、秦曾志、沈柯为副院长。1980年4月,学院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院党委副书记李萍实同时兼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孙震、杜新民、赵一萍、魏茂玉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0年下半年,院党委先后举办了5期党员轮训班,对党员进行“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教育。全院共有501名党员参加,占全院党员的97%。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发表后,院党委组织中层以上干部集中学习讨论,明确了在调整中恢复,量力发展,稳步改革,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办学思想,同时制定了学院“六五”发展规划和十年设想,对于统一全院各级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注重党建工作提升思想认识的同时,学校党委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1980年3月,召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定了《针对当前青年学生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继续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同时,狠抓形势教育和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政治理论课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等。7月,成立学生工作部,李长江、张永学为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各系设立学生辅导组,由专职的团总支书记、学生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组成。从此,学院有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1980年5月,召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和依靠教授、专家办学问题;二是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真正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问题。7月,召开工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应结合工人的特点,进行人生观教育并开展为四化进行劳动竞赛,不断提升青年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如此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马军和青年教师朱恩沛积极报名进藏,后朱恩沛得到组织批准。
响应国家“学雷锋、树新风”号召,精神文明建设呈现新局面。1980年6月,院团委向全院发出了开展“五要、十不准”的活动倡议。1982年3月,学院开展了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活动中,院党委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以改善校容校风、振奋革命精神为目标,开展了各种有意义、有特色的活动,如卫生突击日活动、“学雷锋、做好事、送温暖”活动、“文明教室、文明寝室、文明食堂”活动等。此外,院党委还把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同经常性的“五讲四美”活动,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学习知识分子优秀代表张华、蒋筑英、罗健夫等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和发现校内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全院师生员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1982年11月,中国民主同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支部成立,杨先敏教授任主任委员,沈鑫冶为副主任委员。
四、适应国民经济需要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在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不仅引发和指导了中国的科技改革发展,也点燃了中国新科技革命的圣火。此后,科研工作逐步成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之一。
1979年4月,由仲正华等人研制的仰角天幕靶、水平天幕靶项目顺利通过第五机械工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评价为填补国家空白、国内首创,这是学院第一个正式通过部级鉴定的科研项目。1980年承担第五机械工业部下达的科研任务20项,院内自选科研项目12项,总计32项,这是建院以来科研任务最重的一年。其中,激光射击模拟器5月份在装甲兵技术学院通过第五机械工业部和装甲兵司令部联合召开的技术鉴定会,评价为填补了我国军训器材方面的一项空白。1981年,激光球面干涉仪、光学平面加工的力学原理与均匀磨耗两个研究题目达到了设计要求,通过了第五机械工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激光射击模拟器获得第五机械工业部重大技术改进四等奖。1982年,“半导体大光腔激光器”和“光学玻璃加工机理”顺利通过了兵器工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半导体大光腔激光器”鉴定结论是: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大光腔半导体激光器,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器件的先进水平;“光学玻璃加工机理”被鉴定为“国内首创光学平面高速精磨新工艺”。
学院不仅注重科技成果自主研发,而且能够积极走出去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沟通与交流。1980年11月,吉林省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展览会在长春地质学院开幕,学院参加展出的作品有14项,其中有经第五机械工业部和省国防工办鉴定的3项———仰角天幕靶、激光射击模拟器、激光校枪装置,当时已经部分应用于兵器工业生产中。1981年6月,所院第一次合作会议在学院召开。长春光机所所长王大珩、副所长唐九华,西安光机所副所长薛鸣球,四川光电技术所副所长许连山,上海光机所周桂清,安徽光机所的代表以及学院副院长孙震、秦曾志等共1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所院合作的必要性、优越性及合作的基础等取得一致看法,并讨论通过了给中国科学院、第五机械工业部的《关于申请批准所院合作协议书的报告》、《合作协议书》等文件。会后,遵照会议达成的协议,学院派出教师参加了上海光机所12号工程(即神光工程)等科研项目的攻关。
五、办学迈向国际化 学术交流活跃1979年8月,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工学院精密机械系主任吉米安·特拉扬教授来学院参观考察,并为师生做“罗马尼亚精密机械教育”专题学术报告;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美籍华人王适先生到学院参观了半导体激光实验室,就有关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这两位客人的来访,是学院“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国际交流,标志着学院的教育从此走向了国际化。
1979年下半年,经国家考试、第五机械工业部批准,学院派出吴士科、李在吉、徐君、钟景昌等4人,先后去意大利、日本、美国进修学习,期限2年,这是建院以来第一批出国学习的教师。
1980年3月,国务院国防工办批准学院对外开放,此后外事往来日益增多。8月,以日本中央大学学长室室长奥田晴义先生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4人来院访问。武强院长亲切会见了他们,双方就建立友好关系、互派留学生和学者讲学等问题交换了意见。1981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学者相继来访。6月,以武强院长为团长,沈柯、熊大章为团员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代表团,前往日本中央大学进行了友好访问。9月,第五机械工业部批准学院与日本中央大学建立校际友好学术交流关系和签订一般意向性校际学术交流的协议。
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逐年增加。1980年7月至8月初,受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硅酸盐学会的委托,学院举办了全国第一期光学晶体讲习班,由上海光机所所长、著名光学材料专家干福熹院士主讲,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单位共85人参加了学习,时间一个月。8月12日,以上海光机所副所长、激光专家邓锡铭院士为组长的激光技术讲学组,应邀到学院进行短期讲学。1980年12月,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刻划技术测试评比及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67个单位的178名代表参会。学院在评比中参加了2项比赛,最后,光学度盘获得一等奖,光栅度盘获得二等奖。会上,还决定成立由17个单位组成的“刻划专业组”,学院被推选为成员之一,标志着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于英焕根据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