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顿,一个年仅十六岁却已经四次被学校开除的“坏孩子”,一个“真希望回家”却只身流浪街头不肯回家的孩子,一个倔强的可怜的孩子。《麦田里的守望者》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孩子圣诞节前远离学校和家庭,在纽约一天两夜的所见所闻及心理历程。
在西方评论界,人们称霍尔顿是“精神上的叛逆者,行动上的小丑。”而每次捧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感受最强烈的,却始终是他孤独的精神世界。流浪纽约街头的霍尔顿,却只能感到深深的绝望。与其说他是在流浪,不如说是在寻找。他要寻找一个纯洁、真诚的世界,但在彼时的美国社会,这样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他所遭遇的,除了“假模假式”与伪善无知,便是冷漠、道德败坏甚至变态。他对真诚世界的向往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秉性,注定了他的孤独。在拥挤的人群中,在车辆吼叫飞驰的大城市里,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他厌恶阿克莱、斯特拉德来塔、妓女孙妮和开电梯的毛里斯、萨丽等人的庸俗、丑陋,却不得不混迹其中,口吐脏言,玩世不恭,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庸俗的话,做一些身不由己的无聊的事。浑浑噩噩之中,他看不到未来和前途,甚至希望装作又聋又哑以排除“跟任何人讲任何混帐废话”的可能性。
他对弱小动物的命运充满同情,自己却得不到父母应有的疼爱。母亲为电影里虚构的故事而伤心落泪,对近在咫尺的孩子却漠不关心。霍尔顿知道自己终将在现实社会的深渊里无助地愈陷愈深,他唯一眷恋的是像妹妹菲芯一样纯洁的孩子们,于是他想象着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为的是拯救那些正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免得他们迷失方向坠入深渊。(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