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身边的榜样


  刚刚来到大学,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来说,迷茫总是围绕着我。由于从小生活在家长的教育监督之下,当我真的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活,我就不得不面对一个自我管理与自我规范的问题。而为我在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上做出榜样的正是我的舍友———曾阿牛。
  我清晰地记得开学第一天曾阿牛来时的衣着,那是一件微微褪色的T恤衫和一条迷彩裤,脚上穿的鞋已经裂了个大口子。这时,他操着一口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对我们说: “你好,我叫曾阿牛!” “你好!”我边说边想 “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生活中特别留意他。记得在开学不久的一次早饭中,我抱怨馒头难咽。坐在对面的曾阿牛则笑着说: “我发觉咱们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咬起来还是很香得呀!”说着就是一大口馒头下去,而我则无奈地又买了面包与牛奶。等吃完面包和牛奶,我才发现餐盘里还剩着没吃完的馒头,但我已经吃饱,也就没在意地起身要走。 “别走啊!还没吃完呢!要浪费了啊!”我循着声音回过头,曾阿牛正用一双严肃而又无奈的眼睛看着我。我这才又回想起在家时父母对我在爱惜粮食上的谆谆教诲,为自己刚才的行为而感到愧疚,于是将剩下的馒头带回宿舍,准备下次吃。在这次与曾阿牛的接触中,我开始认识到曾阿牛是如此地节约。在日后的交往中,我才了解到他是一名贫困生。
  作为一位贫困生,曾阿牛在学校的生活自然是很艰苦的。他每天吃饭都按5元钱的伙食标准,甚至每顿饭都有严格的价钱标准。记得有一次,他不经意买了一样贵一点儿的菜,边吃边自言自语道: “今天的饭菜超标了啊!”而我则安慰道: “那就当给自己多补养补养吧!”听到我的安慰,他傻笑了一下,随即不作声地吃起来,直到盘子里只剩下丁点儿菜汤。每当我看到他将盘子里的菜饭吃得一点儿不剩,再看看自己的盘子里还有少些剩饭剩菜,就不由得为自己的浪费而感到汗颜。勤俭节约的美德在他身上表现的如此真切和平凡,让我每天都接受着来自身边的教育。其实不只是在吃饭上,在生活用品使用上,阿牛也表现的很节俭。例如,他会将牙膏挤得一点不剩,他会将洗衣粉用到一点不剩。
  曾阿牛不仅在生活上注重勤俭节约,而且在学习上也很认真刻苦。记得大一时,我们宿舍11点熄灯,他常常会一个人在厕所的灯光下读书到很晚。记得有一次,我夜间醒来,发现在昏黄的灯光下,曾阿牛正在津津有味的读着书,我劝他早些休息,他边点头边说: “就差几页了。”看到他如此认真读书到深夜,真让人感动。平时他一有空就会看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用征文的报酬补交学费。他不仅艰苦朴素,而且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记得有一次,他在打一篇电子文稿,不小心碰了一下U盘,结果里面的数据全部丢失了,这意味着他先前的全部工作都白费了。但他在懊悔之际,并没有放弃,硬是从头开始了收集数据的工作 ,通过一周的时间,将绝大多数数据找回来了。
  曾阿牛不仅在学习与生活上努力拼搏,而且参加了系里的学生会,为同学们服务。每当学校举办运动会或是系里组织各种晚会,你都会看到他的身影。当运动员气喘嘘嘘的跑完赛程,曾阿牛都会和其他的学生会成员一起为运动员倒上一杯暖暖的热水,送上一件保暖的外衣。当新年晚会承载着同学们的欢乐结束时,曾阿牛会和其他同学一道将桌椅摆放整齐,地面打扫干净。
  作为一名贫困生,曾阿牛还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他正如一面镜子,让我时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并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