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在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目前,在“挑战杯”旗帜下拥有两项重要赛事,一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它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成为国内各个大学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二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宣传风险投资理念,传播自主创业意识,激发广大青年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创新,投身实践,努力成为新世纪的复合型骨干人才。这两项赛事现已形成隔年轮办的格局。
我院自05年组织学生参赛以来,共参加三次,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4个。(胡元春)
挑战梦想成就辉煌蒋磊
我很荣幸能代表学院参加第二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大赛。马鞍山一行,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行程,但我却亲身经历了竞争,合作,矛盾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深深的爱上了科研,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现在我谈谈自己的心得:
(1)科研需要一种精神———持之以恒,吃苦耐劳。我们在实物展区参观部分展品时了解到,许多优秀参赛选手的作品一做就是一年,两年甚至四年。我们的作品从酝酿到成型最多也不过两周,所以准备时间不充分是我们的一个失误。例如安徽工业大学作品《新型轿车制冷系统》的研发用了一年时间,这件作品现已申请国家专利,同时与某公司已签订了生产合同,本次大赛此作品获特等奖。在与作者的交谈中我发现为了自己的作品,他们不知受了多少苦,花了多少时间,但是他们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2)科研需要一种态度———不懈奋斗,锐意进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品“基于PXI总线技术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器”的作者在公开答辩会上介绍了设计作品采用的技术。专家在点评时的一段话让我们陷入反思中:“这个作品中所涉及的技术都不是作者专业课所学的内容,而是研究生课程。作者能在大四完成研究生的相关课程(作者现在是大四学生)并研发出目前在全国时间精度最高的仪器,真是令人震撼……”这正是我们与那些优秀选手的差距之所在。他们一直在不断学习,不断奋斗着,所以在接触了新技术后他们把其应用到课题中自然会很前沿。因此,我们要发奋,一定要走在时间的最前面!
(3)科研要做一些准备———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也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理准备。合肥工业大学的作品,关于安徽农村改革中的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是一份调查报告,其深刻剖析了安徽省农村改革中的相关问题与对策。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类课题是相当枯燥乏味的。专家在对这篇作品进行点评时特别指出: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出成果。
历时半年的比赛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查资料、撰写和修改论文,有时候不得不为一个灵感的突然到来而通宵奋战,顾不上饥饿与疲倦,个中滋味,只有经历了才能深深体会———从一开始选定课题后,我的所有课余时间都全部用来采集相关资料。采集资料是相当枯燥乏味的,不仅需要耐心,还要认真细致,一定要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为了验证所论述技术的可行性,我要利用网络做测试。可是测试了许多次都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还记得那些做测试的日子,每天都是和我的笔记本一起人机奋战到凌晨两点多。一周下来,整个人实在是累的不行了,接近崩溃的边缘。想过放弃,可是看到论文的大部分已经完成,要是放弃了,自己以前的付出就白费了。所以我顶住压力还是坚持每天测试,希望能出现奇迹。直到一次深夜和同学聊QQ,无意中监听抓取数据包并扫描了她的系统,发现她的操作环境和我论述的测试平台相当吻合!于是带着几分倦意,我完成了测试并获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论文中的一段用VC编译的程序也给我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为了保证程序的可执行性,对于程序中的问题,我想找老师指点一下。先是问了一位老师,没有结果。他建议我去找另一位老师,可是我满怀希望的跑了几趟都没有找到他。天意弄人,事情总是充满了曲折。但是我并没有灰心,接着我拿着论文找了另一个老师,还是没有结果,不过她给我联系到了一位老师。当时真的心急如焚,当天晚上10点多我就去拜访他,不过还是没有结果……后来,万般无奈之下我传了一份电邮给我师父,可是我对此却并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他老人家对VC是一窍不通。但是当我第二天打开邮箱的时候,发现所有的错误都被修正了,我满意的笑了……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都要坚持下去!我们要坚信———下一个转角,成功在向你招手!
今天挑战梦想,明天成就辉煌!
亲身体验﹃挑战杯﹄黄会明
参加“挑战杯”总的体会就是觉得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我这么说丝毫没有谦虚之意。以前在学校里过的是一种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生活,一旦走出去才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往往都是自我感觉良好与安于现状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只有真正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比较之后才清醒过来。这次大赛是在安徽工业大学举办的,每个高校的每份作品都做成了展板在安工大的科技广场上进行展示,各高校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交流学习。我们认真看了很多高校同学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有很好的创造性、实用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工大李智虎同学的《新型轿车制冷系统》,大家都知道,现有的轿车其制冷系统都是靠燃烧汽油提供动力进行制冷的,对燃料的消耗量很大。而他的作品其创造性就是在于其制冷系统不再需要额外的燃料而是靠汽车排放的尾气来进行制冷的,这样不仅在能源紧张的今天节约了很多的能源,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污染。他的这项技术已申请到了国家专利,而且已和马鞍山的一家轿车生产商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运用到轿车的实际生产过程当中。通过和他本人的接触和交流,我们了解到他的这项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从最初原理论证到可行性分析再到模型实践将近有两年的时间。对这样锲而不舍、勇于挑战而又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我们感到由衷的钦佩。不仅是这份作品,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作品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像科大王进红同学的《基于PXI总线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等等,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了“挑战杯”的魅力所在。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其竞赛评审的规则是要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懂得这几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次大赛获得特等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包含了上述几点。这对以后想参加“挑战杯”的同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你的作品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实际的运用价值而不是很空洞的理论叙述。“挑战杯”最看重的还是科技发明创造,无论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还是创业设计大赛都是这样。可能有些同学对创业设计大赛理解的有些不透彻,以为只要作好创业计划书就行了,其实不然。创业设计就相当于对自己创作的产品设立一家公司,其创业计划书包含了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市场分析、财务预算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重中之重还是你的产品是不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如果你的产品没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使用价值,那之前的所有工作都起不到多大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问题,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完善。
参加“挑战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题。我认为第一:选题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在所学专业或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的基础上去考虑问题和探索问题。要善于在自己所在学专业上进行拓展,这样所研究的问题才有上升的空间。而且平时一定要把数学学好,记得在这次获奖选手做公开答辩和经验谈的时候,一位科大的选手就提到过:“如果你的数学没有学好,那你在任何一项研究上都不可能有很大空间去突破。”第二:一定要整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大家在确定研究对象之前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研究的对象其现有的发展状况如何,千万不要做别人已经做过的、已经解决的问题,不然只会让你的工作徒劳无功。第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指的是在选题时要通过各项分析找到它的开发前景和运用价值所在;小出着手则指的是在研究一个问题或开发一项技术的时候要把握它的关键问题所在或某一种很明确的实用价值并从中寻求突破。第四:选题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学会查阅相关文献,包括中文文献和外国文献。因为只有查阅相关文献才能知道和理解所选课题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再者就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及虚心听取意见和认真细致的论证,许多问题往往靠一个人很难解决,这就需要有不同专长的人组合在一起,各成员之间互相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对问题进行细致而有力的论证。
之后就是如何开展研究工作,可以总结出从下几点关键的步骤:认真研究技术路线,找准所选课题的方向及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制定细致的工作计划,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只有细致的计划才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步需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善于总结研究成果,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总之“挑战杯”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发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实践,悉心开拓、奋发进取,定能做出一番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