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圣诞与毛泽东诞辰的博弈


  “万众瞩目”的圣诞节,在商家赚了个盆满钵满,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们玩了个酣畅淋漓的“皆大欢喜”中终于“落下帷幕”了。本来,狂欢过后,一切应归于平寂,但笔者的心却难以平静:圣诞本是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其实,圣诞结束后的一天,也就是12月26日,同样是一位中国伟人诞生的日子———那就是毛泽东诞辰。可是,同样是纪念诞辰的日子,它受到的“待遇”又是怎样的呢?
  “圣诞节刚过完,还会有什么节日呀?”,“不知道,元旦不是还要过几天的吗……”这是笔者在校园里提问“12月26日是什么节日”这个问题时听到的最多的回答。是的,在被访问者的脸上,笔者看到的是茫然的表情———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日子的特殊意义;即使有知道的,态度也非常冷漠———在他们看来,毛泽东这个名字远没有美丽的圣诞礼物、热闹的圣诞聚会、满天飞扬的祝福短信有吸引力。12月26日,只是圣诞结束后的放松而已;12月 26日,似乎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之中,可爱的“80后”大学生们已与其“绝缘”。这一切,似乎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第一代建设者,他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尽管沧海桑田,历史嬗变,但他的伟大的历史功勋无法抹杀,永远值得每一个后世子孙铭记。耶稣到底有多伟大,不得而知,但若论起对于中国人民的贡献,耶稣肯定赶不上毛泽东。而现在,许多人对于与他们毫不相关的耶稣的生日顶礼膜拜,“宠爱有加”,却对自己民族伟人的生日不屑一顾,反应冷淡,这又说明了什么?
  笔者并不是卫道士,也并不反对过圣诞节。本来,民族文化需要兼容,象情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在中国的“流行”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时文化的包容度,同时也更丰富了今天生活、工作压力日趋加大的年轻人的生活。客观上讲,对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也有好处。但是,笔者想说的是,文化虽无国界之分,但“过节”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的是民族的价值取向。欢度圣诞尽管“合理合法”,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过人家的节日”,就“丢弃了自己的精华”,那就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更是一种民族气节的缺失,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