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大学读什么——听杨叔子院士讲座有感





  去年教学评估期间,听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的《民族文化与自主创新道路》、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的《教育使人睿智?还是愚昧?》两个讲座,深有感触,杨叔子院士对大学生特别是交大学生的殷切厚望,郑强教授的大声疾呼,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思考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经济的发展使得一切都变得急功近利,包括中国的教育,教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播。杨叔子院士指出,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而大学要让学生补道德品质的缺失,这些应该是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
  十几年来接受的教育使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的传承,学习变得功利性。刻苦学习就是要考上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未来有个轻松的生活。大学就是痛苦学习的解放,轻松自由生活的来临。当到了大学,学生脱离了家长、老师的管束,面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他们急切地享受着这一切,在他们感到轻松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的空虚,目标感顿然消失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他们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他们的目标在那里?
  面向教师———大学应该教什么大学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是我们作为大学教育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大学的首要目的还是要培养优秀的人才。何为优秀的人才?杨叔子院士给了一个非常好的回答,有德有才。“才,德之资;德,才之帅”。没有知识的人是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因为才是德的基本;但仅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就只是知识的奴隶、工作的奴隶,也不能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一个有知识而品德极坏的人将是社会的灾难。因此,德才兼备才是合格的人才。
  因此,对大学每一位老师来说,都必须要明确这样的观点,不管之前的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必须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前提。应给学生传播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对错误的认识及时纠正;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以身作则严格要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改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使师生成为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面向学生———大学应该学什么对于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他们必须要对大学有个清晰的认识。大学不是自由的天堂,不是吃喝玩乐的地方,是为他们面对现实生活所做的实际准备,是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准备期。在大学,他们不仅要学会独立的生活,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个人公民素质,同时更要树立一种精神。
  一、学习知识知识、技能不仅仅只是专业方面,包含的范围要广,既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包括很多看不见的、隐含的关于生活、人生等知识,这些是以后从事工作、生活的基础。很多学生认为只有专业知识或技能才对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有帮助,其实不然。专业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给人以理性,使人理智,在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能够理智地分析、判断做出准确的选择;艺术如美术、音乐、绘画等这些知识给人以感性,让人富有激情,我们都知道人在需要理性的同时,也需要感性的激发。人文特别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人以悟性,使人虔诚,让其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发展能力能力现在谈的比较多,那什么是能力呢?其实,在大学里所锻炼的能力是以后把工作做好、生活过好的最起码的要求,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
  不少人把学习单纯理解为记忆,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学习能力是面对全新的环境、从未遇到的难题或接触过的知识等,经过相关的分析、判断,主动收集和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在对所获取的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学习到对工作、生活有用的知识等。在学习知识、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分析、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快,没有学习能力仅凭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来应付将来显然是不可能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是在平时的学习、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
  在商业社会,特别是在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的中国社会,沟通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只有沟通才能使得人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在工作当中,需要和别人沟通信息、获得机会。有位哲人说过,“成功需要能力和一定的机遇”。在能力和别人相当的时候,可能机遇就给了那些会沟通的人,沟通能力给你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机会。在大学,沟通能力不仅仅只是在那些显性的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其实,更多隐性机会才是真正锻炼沟通能力的主要场所,班会,和同学、老师等交往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表达才能感受到;让别人知道并接受你的观点需要表达;知识、技能的传授需要语言或文字的表达。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很多人把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归结为性格原因,认为不会表达是内向的性格造成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性格只是和主动性有关系,和表达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对表达能力更为重要。天生能说的人,说的不一定就在理。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语言表达非常的重要,有内容讲出来才富有内涵。表达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也是在生活当中通过很多隐性的机会得到培养的。和任何人的一个沟通,如上课发言,班会时讨论问题都是很好的机会。很多理工科学生认为文字表达不那么重要,这也是一个误区。技术、技能同样需要用文字去表达,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你的思想,分享你的经验。
  当然,刻意地利用一两次的机会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显然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想法,也是不可能的。
  三、提高素质素质是作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个人品质。杨院士所讲的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核心就完整地体现了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应具备的素质,即忠孝节义。
  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讲的是责任心。表现出对工作、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负责,体现在大学生的身上就是要对学习、对生活负有责任心。大学教育的使命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既是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孝:“孝悌也者、为人之本”,这讲的孝,要有良心,要懂得知恩图报。不仅孝敬父母、长辈,也要对他人有一份爱心。
  节:“相敬如宾、携手偕老”,这讲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对感情、家庭负责。物质生活对人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很多人特别是大学生在对待感情上出现了不负责任、太注重感觉而忽视了基本的道德素质。杨院士就说过:“一个人随随便便谈恋爱,对感情的随意,这种人没有基本的道德感,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长期缺乏基本的礼仪、礼貌,使得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孰不知,不懂得对别人讲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又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若自辱人必辱之”。
  义:“荣辱与共、重于泰山”,它讲的是对生活、对工作、对朋友的态度。用真心去对待同学、朋友,你会得到同样的回报。“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不是冷酷无情的,很多人对集体漠不关心,认为只要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成功,这是不对的。孰不知,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个人的价值必须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得到体现。用你的热情去对待朋友、工作,你将收获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
  四、培养精神那么在大学里,精神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为此,我们先要明白精神的含义。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是一个人做事情的动力、支柱;精神是人在学习、工作上的力量来源。毛泽东曾说过:
  “一个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党也要有点精神”。一个国家需要精神、一个民族需要精神、一个人更需要精神。
  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也应该把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作为目的。美国学者米勒指出:“什么样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那就是在精神世界获得高度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显示出个人的文明素质程度,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若没能在精神发展上有所收获是可悲的,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若缺乏提升人的精神品味理念则是不幸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到:“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他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养成什么样的精神,取决于他人生中的各种机遇和他的主体选择。教育者负有指导选择的责任。教育者虽不能也不可能代替教育对象的主体选择,但是大学所传播的精神,却可以引导大学生在精神上强化大学生选择能力。
  大学应传授两方面的精神,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思想。其中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又是比较重要的,批判精神是在拥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反思,不迷信权威,对权威可以表示怀疑和批判,发现和发展真理。大学之前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接受知识。然而,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大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要发明新科技,创造知识,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创新要求人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养成发散思维与求新思维的习惯,并经常进行实践。
  人文精神是给人一种求善求美的精神。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又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人为之人的根本要求就是拥有自由的权利。但人是生存在群体的社会中的,个人价值需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体现。美国学者弗兰克尔说:“个人的意义只能通过其在人类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发现,一个人越是指向团体,就越具有超越自身的个人意义”。因此,拥有民主的精神,注重和别人的对话和交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接纳、吸取他人的观点,才能在实现团体和个人的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结语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不但负有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播地,更肩负着文化的积累、创造的重任,是人类文化的希望之地。作为教育者,肩负重大的教育责任,作为大学生,更肩负社会、国家、民主的未来。作为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首先是接受大学精神的熏陶,其次才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