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绽放
“垂蕊饮清露,流响出书桐。鞠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翻开唐诗,咏蝉者甚多,可我还是最喜欢虞世南的这首《咏蝉》。骆宾王的“露中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含太多患难之气;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又太多牢骚之语,独虞诗才真正咏出了蝉的风骨。
以前一直不明白,一只小小的蝉为何如此得前人推崇,因为当时我再吟这些诗时,蝉在我心里只会整天“知了,知了”地聒噪着我的整个夏天。
对于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捉知了几乎成了每个暑假的主要“功课”。每天趁着中午蝉儿叫得最欢时,循声找去,一弹弓便可打下来。这种“功课”一直持续到一次亲眼目睹了一只幼蝉脱壳的过程,当时那种“浴血而出”的震撼场面和蝉刚出壳时的孱弱使我从此再也不忍心对着那泣血的弹弓。那次,我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不易。
大学时,在图书馆看到了蝉的生命历程,再一次被震撼了:蝉的生命周期虽可长达十七年,但是在这看似漫长的岁月中,除了最后一年的夏天外,都是在地下蛰伏,好不容易钻出地面见到天日,它们要好好利用这个一生只有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短暂机会来高歌一夏,然后在秋风中逝去。
蝉为谁鸣?斯鸣为谁?一生一次,足矣!
一次,仅仅一次,却需要长时间坚韧不拔的进取和历尽艰辛的跋涉,它甚至需要耗尽一世的光阴,毕生的精力。
看蝉如看人,悟蝉即悟人生:积蓄毕生光阴,只为那生命的瞬间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