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培育和锻造贫困生的精神脊梁
四条路径跟进贫困生需求


  历史学专业07届毕业生刘亭,来自江西山区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从八岁开始,当小伙伴玩耍游戏的时候,她就在菜市场学着叫卖、学着称秤、学着算账……如今她在苏州一家汽车公司担任销售代表,感觉前途一片灿烂。回想母校,她充满感激之情:“大学改变了我的命运。记得刚上大学时充满自卑和迷茫,是学校老师帮我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还经常和我拉家常,增强我做生活强者的信心。我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顺利完成了学业。”
  “扶助贫困生工作,跟进贫困生需要是关键。我们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更要增强他们未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技能,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灵,培育和锻造他们的精神脊梁。”学校党委副书记浦玉忠说。
  我校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多方位扶助贫困生成长已成为从党委到全体师生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一件大事,在生活上为贫困生排忧解困,在学业、就业上帮助贫困生,为贫困生塑造健康的心灵,我校构建四条路径扶助贫困生,形成了自己的亮点和特色。2007年,学校“跟进式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还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一等奖,学校荣获2007年度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路径一: 生活跟进助自立去年,湖北省遭受了多年不遇的大雪灾害,使杨林香一家本就非常贫困的家境更加雪上加霜。大年临近,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然收到了杨林香从苏州寄回来的200元钱。拿着这些钱,她的父母激动得热泪盈眶。
  杨林香是来自湖北恩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苗族姑娘,就读于数理学院,家境贫寒。入学后学校为她减免了学费,并办理了助学贷款,并为她办理了肯德基“曙光”基金,她不仅通过勤工俭学解决了自己在学校的花费,而且还能把节余下来的钱寄一部分回家。
  我校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多管齐下,构建了以奖学金为激励措施、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为基本途径、以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为辅助的“奖、贷、勤、补、减”立体帮困助学体系,切实解除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后顾之忧。据学生处处长芮忠介绍,从2000年开始,学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到2008年,已累计贷款1090万元。自“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设立后,学校共为8596名学生申请到总额达1550万元的资助,而且学校还相应减免了学生的学费。此外,学校每年固定拿出20万元专项资金,给贫困生每人每月补助200元,作为学生就餐补贴,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学校勤工助学中心还在校内经常举办勤工助学招聘活动,汇总学校各部门的勤工俭学岗位,招聘贫困生,让他们通过课余时间参与学校的工作,取得适当的劳动报酬,增加贫困生的日常补贴。去年,学校就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1000余个,发放勤工助学补助80余万元。除了积极有效地用好校内力量之外,学校还积极为同学们争取社会力量的资助,几年来,获得招商银行苏州分行、苏州二建等20余家单位来校设立总额超过百万的奖助学金,以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路径二: 学业跟进助自强关心贫困生的学业,并让他们能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是帮困助学工作更重要的内容。“是学校对我的不离不弃让我迷途得返,是老师的细心关心让我重拾信心。”曾经是一名留级生的小魏在获得特等奖学金后如是说。小魏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因为贫困导致内向和自闭,学习上也不和老师同学交流,进入大学后,成绩一路下滑,导致大二时留级。学校通过柔性方式开展励志教育,帮助她树立自强观念,增强学习动力。辅导员朱春晓老师在聊天和谈心的过程中鼓励她尝试着改变,帮助她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并联系专业教师帮她辅导等。慢慢地,她的成绩开始回升,一年试读后终于取回了学籍,并且还被评为了“校园之星”。
  为了帮助更多小魏这样的贫困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学校开展了“一帮一”学习互助活动,让那些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低年级学习较差的学生结成对子,制定学习计划,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补习。这类助学对子,2004年有400多人次结成了约200对,2006年结成600多对,到2008年已达到800多对,相当一批学习较差的贫困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有人考取了研究生。
  路径三:!就业跟进送“春风”
  2006届英语非师范专业学生小顾,几次面试下来找不到工作,非常着急。可又生性腼腆不爱跟老师当面交流。于是他就登录了“就业工作网”,面对网络,他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辅导员周茹老师了解到了他的情况,也从中知晓他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原因是其面试中急于改变家庭困境,提出了过高的薪水要求,令用人单位不敢接纳。找到问题所在之后,老师多次主动在网上网下与他沟通,终于让小顾端正了择业观,在毕业前顺利找到了合适工作。
  就业工作是体现服务理念的重要方面,我校在关心贫困生就业工作方面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学校除了把用人单位请进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学校领导开办“就业门诊”为贫困生就业“指点迷津”之外,还推出了“春风行动”,为贫困生就业送政策、送指导、送帮助、送岗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面向贫困生开设专题就业指导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政策讲解,把企业经理请进学校为贫困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高贫困生的就业技巧等。几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而每年贫困生则基本实现全部就业。
  路径四: 心灵跟进注“阳光”
  工商管理专业贫困生王忠浩自大一就开始参加“爱心家教”活动,性格也变得开朗和乐观,他尝到了付出的快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社会,很有成就感。”“爱心家教”是我校和市总工会共同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组织大学生走进贫困职工家庭,为下岗职工子女补习功课。像王忠浩这样的贫困生还有很多,几年来,已有三百多名大学生相继参与“爱心家教”,给两百多户困难职工家庭送去了知识,送去了温暖。
  相对来说,贫困生的内心更为敏感和脆弱。2005年,学校创办了首个高校校园里的“爱心超市”,提供衣服、日用品、工具书等,超市仅面向贫困生开放。学生可在平时通过义务劳动等形式取得“兑换绩点”,凭“兑换绩点”到爱心超市“购买”物品,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到“超市”“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保障了自己的隐私权和选择权,这一做法避免了对学生自尊心理的伤害,受到学生的欢迎。今年年初,市委副书记杜国玲在全市高校贫困生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了这一做法。
  关心贫困生的精神成长,把阳光注入学生的心里,培养他们的阳光品格和社会责任感,是我校帮困助学工作的亮点之一。学校自学生一入校,就组织对新生进行心理调查,为每个人建立心理档案,为贫困生的心理引导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学校有100多位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在校园网上开设博客,他们还特别辟出一块“情感绿洲”版块,与同学们进行感情道德交流。网上和网下的立体互动,更多的贫困生开始懂得感恩,主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