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独成立物理系(前身为数理系)后全体教工合影(摄于1960年)

数理系首届毕业生与校领导合影(摄于1962年)

!!!!!!1980年,我校与美国坦普尔大学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签字仪式后双方合影留念

我于 1959年暑假调入天津师院工作,任数理系主任。1960年5月,数学、物理分别设系,我任物理系主任。建校初期,校舍狭窄,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时理化大楼已基本建成并交付使用,开始准备招收本科生。学校对教学的要求是“狠抓两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系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筹建物理各科实验室。根据学校的要求,选派部分担任主要专业课的教师前往南大物理系进修,边学、边教、边提高。部分教师负责各科实验室建设,并准备承担其相关专业课及实验的辅导任务。大家积极性很高,群策群力、尽职尽责,如期完成了任务。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两支队伍都建立起来,并逐步得到加强和提高。各专业课及实验都全部开出,质量得到保证。从1964、1965两届本科毕业生看,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学得比较好,可以说为中学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好的物理教师,不少成为教育骨干,受到好评。留在大学和以后调入大学工作的,经过锻炼提高,有些已评为教授、有的被评为优秀教师、有的评为研究生导师,甚至博导、有的被提升为校领导。
“文革”后期,由于形势的发展,学校要求在教师中开展科学研究。物理系教师积极响应,热情很高,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选课题。在较短时间内,可控硅的研制、测表仪的研制、全息光栅研究、激光焊接研究、表面物理研究、矫表仪的研制等多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可控硅的研制获得科技奖。测表仪的研制也达到批量生产,两者都已经畅销全国,使物理系科研有了一个良好开端。通过科研,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被任命为副院长。时值“文革”刚结束不久,百废待兴。我分工主抓理科教学、科研兼管外事等工作。由于改革开放和科研的发展,学校开始招研究生,对教学、科研的要求更高了。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项工作:
第一是创办学报自然科学版。由于科研的发展,科研成果的展示、科研论文的发表需要阵地,创办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批准后,组建了编委会、成立了编辑部,我自兼主编。当时编辑部只有一人,但“质量第一”是办好刊物的关键这一点是明确的。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每篇论文必须由编辑部请两位同行专家批审,合格后才能发表。虽然编辑部人手少,工作十分繁忙,但质量却得到保证,发刊后得到好评,数年内即被评为市级优秀刊物,获得佳奖。学报自然科学版最初为不定期刊物,后论文逐渐增多,不仅是校内,还有校外及外省市的投稿,逐步改为季刊,编辑部也由一人增到三人。我深刻体会到,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创办,不仅反映了我校科研水平,促进了学术交流,对我校科研的发展和提高也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是与美国坦普尔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由我牵头代表学校与坦普尔大学进行谈判,签署了协议。这是我校第一个与国外大学建立的合作交流关系。兹后,不断派教师前往进修,对提高教师业务和学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是建立实验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由于形势的发展,学校要求各系开展科研,招收研究生,理科各系纷纷提出购买设备的要求。数学系提出要购买计算机,化学系提出需购买四元衍射仪,生物系提出需购买电子显微镜,物理系要搞离子注入设备及开展电化教育教学等等。这些设备,有的专用,有的可以共用,大部分需要进口,部分可以自己研制。当时我国科研力量还比较薄弱,就是 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也刚由天津电视机厂研制出来。加之,国家经济又非常困难,不可能全面开花。
经研究,我提出了在学校建三个中心,集中使用,使设备发挥更大效益的建议,被学校采纳。三个中心建设过程中波折最大的是计算中心。当时,北京有全国科技成果展,其中有计算机。当即组织四人,我、一位科研处长、数学系主任和一位市文教副主任前往参观、了解情况。根据介绍,可以带 30个终端,售价 100万,且研制仅此一台。返津后,我又亲自访问了几位专家,他们认为我国现在就是这个水平,尚在研制阶段。为了稳妥,可以先买个进口的、成熟的、小型的作为过度,这些情况我都向李继之院长作了汇报,但在是否买此机问题上,不但学校有争议,市文教委员会领导的争议更大,最后还是文教委主任拍的板,说要搞就要搞超前的,这样才定下来。学校立即派人到上海该厂学习。计算机安装后,我给科研处一个任务,要承担本年度全市高考分数的统计、计算和结果,又请来该厂一些技术人员为其保驾护航,基本完成了任务。其他两个中心比较顺利地建设起来,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通过几十年的教育工作,我认识到做任何事情必须掌握两点:一是把握方向,二是认清规律。
我非常赞赏小平同志的卓识远见,为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也深刻认识到科学和教育都具有前瞻性及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问题是必须研究发展规律、掌握其规律、运用其规律、促进其发展。
现在,天津师大已建校50年,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校的建设也突飞猛进,一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在为建设全国一流的师范大学而奋斗。
(本文中照片由物电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