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新书送给你
出了好几本书,却一直不敢随便送人。即便送也像个做贼似的,忐忑不安。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假如你的书不好看,送给别人干什么?假如你的书很好看,还需要送给别人吗?
在这方面,某友的遭遇始终是我的前车之鉴。那次去省城开会,这位老兄把从家里辛辛苦苦背来的一百多本个人专集,分送给与会的同僚们。结果,会后我发现:很多书硬是像落难般被人“遗忘”在抽屉里。与我同住标间的同仁则把那本书扔在了茶几上。临行时,我善意地提醒他,那本书你忘了带。他不好意思地说袋子里的东西实在太多,放不下了。其实,在他手上还拎着一包刚从书店里买回来的几位名家专著……此情此景,让我心生悲哀。从此,我很谨慎地写作,很谨慎地出书,甚至于把送书给别人当成了一桩见不得人的事情。
可能是我把简单的问题想得过于复杂化了。我认为自己出的书写得不好不要紧,送得不好却会得罪许多人。因为在我工作的单位或系统内,有那么多的同事和熟人,你只考虑送给少数人吗?肯定不行。如果全送的话,你送得过来吗?干脆不设“赠品”为好。
某报编辑曾想替我策划一个专版,既向读者推介我的新书又顺便做个专访。我立即诚惶诚恐,顾虑重重,生怕因此提升别人对作者的期望值,最后却令人大跌眼镜。记得当时,这位编辑对我不愿配合的“表现”很生气,他说:“大家都知道你能写东西,没想到的是,你居然隐藏得这么深?”他解释自己不是那种想讨好别人而对读者不负责任的人。他列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依据:去年我出的某本书在他夫人单位很受欢迎,平时没时间看书的夫人也不知怎么把书带回了家里,还郑重其事地向他推荐起了这本书。他是认真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才决定做这件事情的。
尽管如此,我仍未松口。扪心自问:有必要让一家媒体浪费那么宝贵的版面替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做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吗?更何况,那本书再版后也早已没有存货,再去张扬不是自找麻烦吗?事后这位编辑对我的“固执”仍有点愤愤然。我只能歉意地表示好意心领了,并非不知好歹,不识抬举,呵呵!
桌上的台历一天天翻过去。当剩下最后几页时,不知不觉间,我绞尽脑汁在键盘上敲击出来的又一本散文集即将杀青。这回倒真是有点例外:书未付梓,在我的记事本里,却已预先写好两位赠书人的姓名。他们的身份很一般却很特殊:一个是素昧平生的广东客商,一个是对我的书稿敢于“说三道四”的读者。
那位广东客商的留言是别人转告给我的。去年底,他入住某星级酒店,无意之间翻阅了我的一本书。离开酒店时,他对大堂经理提出将放在客房里赠阅的书按书价买走。他说自己是个做生意的,眼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压力特别大,经常失眠,这本书给他起到了很好的“减压”作用……另外,他从书中得知作者拟再出一本专集,他说还想等着看新书,并留下了购书款和邮寄费,希望通过酒店的工作人员联系上作者。闻听此事,好生感动。
另外一位送书对象,是位普普通通的读者,也是我笔下曾写过的平常人物。其实,彼此相识的时间并不太久,但她的学识和涵养,以及对作者的影响力却与众不同,且非同小可。因为她的直言,让作者对读者阅读的喜好从此有了更多和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因为她的鼓励,使作者明白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继而有勇气有激情坚持写了下来。用一句绝非夸张的话来说,假如没有这位杨姓读者的出现,或许就没有了作者第三本新书的问世。
费尽心血写出来的书稿,有人褒贬,真是件好事啊。也不知该用什么方式来真挚地表达一下我内心的谢意,唯有一句话:想把新书送给你。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