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的使命新的责任
———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随感

  1月下旬,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64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有幸在花甲之年名列其中,深感无上光荣,更觉使命和责任的重大。激动之余,唯有告诫自己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在“推进改革发展中”,积极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决不辜负东华大学全体师生的嘱托和期望,代表上海和全国人民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依法履职,在今后五年中担负起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2月下旬,我参加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举办的“全国人大代表初任学习活动”,很有收获。3月2日是上海代表团赴京参会启程之日。使我十分感动的是,学校党委专门派车,由统战部部长张元明教授亲自送我至人民大道200号集中出发。校领导还安排了返程迎接。
  这次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新代表几占一半以上。抵京以后,我的驻地是京西宾馆,同在京西宾馆的还有江苏、新疆、西藏和解放军代表团。会议的日程和食宿交通等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我们还在驻地举办了军民联欢。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度过了令人难忘的十七天。
  3月5日,在气势恢宏的人民大会堂十一层,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开幕。我们认真听取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重要报告。报告的字里行间所体现的五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激奋,对于未来的展望和筹划,催人奋进。身处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间,我深为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锐意进取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伟大胜利而感到自豪!在会议的后半阶段,我们通过选举和表决产生了国家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投下手中庄严一票之时,我为国家与社会的民主和法治进程而感到欢欣鼓舞。
  在审议报告、参写议案、发表意见和接受媒体采访的一系列活动中,各位代表都畅所欲言,发表了真知灼见,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也就宏观调控、民生问题、教育发展、创新型社会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有的已见诸媒体报道,更多的是,同其他代表和领导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会议期间,吴邦国、习近平等中央领导来到上海代表团,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同我们合影留念。其中同我交流较多的是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科技部吴忠泽副部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刘云耕主任、全国文联金炳华书记。吴启迪副部长的话言犹在耳,她指出,像东华这样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应进一步坚持产学研结合,强化校企合作;同时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意识,服务社会。我们小组来自高校、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代表们也充分交流,大家坦诚履职、忧国忧民、殚精竭虑的精神交融成一种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崇尚民主、开拓进取的睿智和动力。
  这次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开局之会”,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我粗略归纳,可有十个方面:一是调控物价,二是促进就业,三是改善分配,四是强化治安,五是优化教育,六是社会保障,七是精益生产,八是调整结构,九是关注弱群,十是节能环保。这些方面的现状、问题和方略正是未来五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和焦点,也是我们多作贡献的着力点之所在。
  会议结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全体人大代表并同我们合影。当我回到上海,看到前来迎接我的学校同仁,感受到他们的关爱和热情,真有一种美好的回家感觉。是的,东华大学是我们每一个东华人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立足岗位,胸怀全中国、放眼全世界。“老牛自知夕阳短,不须扬鞭自奋蹄”。作为学校的一名普通教授,谨以此与大家共勉。
   严诚忠
2008年3月18日灯下


编后语

  在迎接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返沪的龙柏
宾馆,记者好不容易从迎接队伍中“抢”过严诚忠,大家纷纷与严诚忠代表合影留念。匆忙中,严教授不忘从公文包中拿出早已准备的文稿,手写的稿件中多处圈点,可见严教授曾于灯下认真修改,行云流水的墨迹中似乎饱含了严教授对东华的满腔热忱。迎接现场,人如潮涌,不时有媒体记者拦住严教授,让他谈民生、谈教育发展、谈宏观调控,严教授一一微笑作答,结束时还不忘加上一句“发表时请注明我是东华大学的一员”,言谈举止间洋溢着东华人的自信,让记者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