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立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立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理论创见,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时代新要求,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1、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归根结底旨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塑造政治理想、价值目标和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育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的充分体现,是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念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在不同时期内先后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育人的理念,强调教育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事关教育的根本。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结合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科学阐述了关于从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道德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思想。毛泽东要求“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强调“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江泽民希望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要求出发,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2006年8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在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而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认识自觉。
2、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客观上讲,我国在较长时间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划分不够清晰和准确,将其作为一个层次结构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侧重于道德教育或者政治教育。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提出了涵盖核心、重点、基础、目标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如此内容体系,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紧密相联,定位准确,任务清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航定向。
党的十七大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问题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基础上,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关于内容创新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基本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体系性的内容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此融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重点,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
3、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早在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又有了新的提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表明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认识达到新境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人文关怀思想古已有之。《周易》中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关乎天文,也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论述。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文关怀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其核心思想是“人”,是人的关怀,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关心人的发展和需要,追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注重人文关怀”,就是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方法理论的创新。也就是说,要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即把教育对象定位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以从主体的角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为根本出发点,把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遗产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和阐释出来,用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去营造适合大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用大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将教育的内容传递给他们,使之在这个过程中,把个人的需求与教育理念的帮助更好地融合起来,在更高的境界、更广阔的领域去理解和领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理解人生的价值真缔。
改革开放以来,将心理疏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有意义的创举,日益受到重视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到目前为止,高校普通开设了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构建了若干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心理疏导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十七大提出“注重心理疏导”,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同时又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命、人生价值的关注,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和捍卫,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旨在消除心理隔阂解决以“心理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两者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结合上,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使人们在人文关怀的“善行”中“致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中彰显更大的魅力。
(注:因版面所限,本文有删节。作者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