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大学之路


  一次社会学课,老师用社会学惯用的调查法了解我们这些新生对大学教育的看法。“你为什么上大学?”选择“喜欢读书,不在乎文凭的”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选择了“比较喜欢读书,也想要文凭”和“不喜欢读书,主要为了文凭”,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不知道”。这个小调查也许不具普适性,但根据我所了解的,我们经历了“寒窗十年,高考一梦”,而做出这个选择却或多或少基于“我没得选择”的消极心态。当然,一个积极的人会对大学存着更多的希冀,我们希望着,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一张文凭,一张通向上流阶层的门票,还能带来个人品格的提升和灵魂的收获。可是,不论是“我妈说上大学是手段,就业是目的”,还是“上大学不光学东西,要学东西上职业学院学数控机床,我们是为了感受”都是一种功利的眼光。我们来到这里,都是为了走到一个终点,获得一个结果。
  我是山东的学生,在边经历那个炼狱般的高三边憧憬亮丽的未来时,也曾把高考当作一个人生终点,觉得冲过它就实现了人生的意义。可现在,老师不断提到考研,就业,我又看到一个个终点。如果,就像我的理想那样读博士,做讲师,做教授,一段又一段,一个又一个终点,人生成了一场赛跑,可终究,唯一的终点是坟墓。自己就是这样把人生看作了阶段性的过程和终点的集合,在每个阶段的过程中只注视着终点。可罗素却说:“只注视着未来,认为今天的全部意义在于其将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有害的态度。”这一个个终点,会给我们带来成功的满足感,比如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可如今走在大学校园里,我经常回味的,不是那种喜悦,而是高三时充实的轻松和疲惫的快乐。结果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而即使过程也是一种感觉,它也更悠长,更真切,更值得全心投入。如果真的可以不上高三就允许我进入理想的大学,不专心致志的读书就给我知识和智慧,不经历过程就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人生就变作了惬意的吗?于是,我一下子理解了那句曾因太过高尚而显得不实际的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想着,时常踟蹰在心里人生如捕风的感觉像风一样飞走了。我相信了,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人生的状态就是在路上。
  人生的状态就是在路上,不管是匆匆地前行,还是眷顾着路旁的风景。路途是多样的,我们会遇到转折,好似终点的路标,可即使“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我们“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想到现实,大学是人生之路上最丰富,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刚上大三,可面对我这个新生时不断感慨自己的大学生活即将逝去。刚开始我不理解,现在我知道自己在将来也会如此。当我们经过高考的路标,有人借用凯鲁亚克的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表达自己开阔的心胸,可我觉得,我们已经上路,我们要走好人生中重要的独一无二的一段路。它不是随便的花朵,只为有心的人绽放。
  也许这样想,我们就不用觉得那么无聊,那么只注视着未来而在现在却不知所措,我们该需要一个理想。理想的意义在于,带着它上路,路才更完美。
  当我做了一个律师时我想打一场为民的官司;当我做了一个建筑师时,我想参加一次有影响的设计;当我做了一个记者时,我想写一篇可以流传的通讯。什么是有限与无限的桥梁,也许当我们想创造一点什么,彰显一点什么时,就无意间发现自己的生命可以随着文明与人性延续。
  为了走好大学这条路,我们应该关注很多,投入很多,可也许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知识。如果功利地看待大学,知识也就随着功利化了。可是我记得黑格尔说:“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的狭隘目的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虽然我们可能没高尚到乐于追求与自己利益无关的知识,但你是否感受到追求知识带来的那种排除对自我关注的快乐。我们不能靠网游、无休止的闲聊消遣生活,但我们可以用知识来排遣无聊。我们都知道自己必需知识,可从来不在意它带来的快乐,虽然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地感受它。除了知识我们可以乐于其它正当的兴趣,各种活动、体育运动、人际交往,但我从没发现有这样让我在享受时还能感受充实的事情。
  依靠知识指引,怀揣着理想走现实的路,心存着责任走快乐的路,也许正是我们该努力的方向。虽然这些像流水一样不再回来,可那些记忆不会被时间风化。
  写到这里,一首欢快的摇滚在我脑子里响起来,因为它唱到:“我终于找到自己的路,和昨天说再见。我驾车上路,高速公路上的白线向后飞驰。我驾车上路,岁月和路途向后飞驰。”(作者为法政学院0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