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是2004年成立的地方本科高校。几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以质量和特色求发展,学校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
一、发展思路
为了尽快实现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高校实质性转型,学校集思广益,确定了符合区域经济社会要求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的发展思路:
1.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正确处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走做强做大的发展之路;
2.坚持立足三明,服务三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进教学,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为保障;
4.坚持开放办学,扩大与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借助外力外智加快发展速度。
二、主要措施与初步成效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新建本科高校的首要任务。三明学院立足三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办学地点在三明,更重要的是学校要自觉主动地融入到三明的经济社会,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作用。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意识,学校持续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学习先进办学经验。理念的更新,一直伴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2.注重学科专业建设
近年来,学校对原部分系进行结构调整,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扶持经济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的发展。根据三明市“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新增了生物技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提高了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比例。现有22个本科专业中,工学类专业达7个,逐步形成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我校对学科专业建设采取分类建设的办法,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分为“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两类。每个系遴选一个具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作为优势学科,条件好的系可再申报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是要达到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遴选条件。2006年3月,学校正式启动学科建设工程,投入专项经费300万元,遴选了5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项目,9个校级优势学科建设项目。2007年1月,我校校级重点建设的“植物学”、“生物化工”、“结构工程”三个学科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重点建设学科。
3.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评建工作
为了加强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和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开展,我校于2005年5月正式启动本科教学评建工作,提出了举全校之力、以评促建、在尽可能早的时间里使学校工作符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的工作目标。此后,以评估为抓手,按照教育部对本科高校的办学要求进行检查、整改、提高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先后邀请福州大学、厦门大学教学名师来校上示范观摩课;2006年1月和2007年3月,两次邀请省内专家来校进行教学工作诊断性评估和模拟评估,同时进行了多次校内专家阶段性评估。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拨出600万元作为教学仪器专项建设资金。
以评建工作为抓手,使全校上下明确了目标,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本科课程体系构建、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建设,获得2个省高校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三明机械工程CAD工程研究中心、三明生态文化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个省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建设项目,同时报送国家级项目评审。获得2007年福建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立项经费110万元。2007年投入300万元作为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已立项“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造”项目5项、“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1项、“本科课程教材建设”项目5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6项、“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21项。
教学改革取得成效,学生素质不断提高。2007年,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4个,省级奖项91人次,其中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在全省高校旅游专业第一届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三、四、五名好成绩。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组织首届39名本科毕业生考研,有5名学生被录取。教师教育系应届毕业生在三明、福州、厦门、龙岩等地招聘考试中,8人以第1名的成绩获聘。截至去年底,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4.8%。
4.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提升办学能力
围绕三明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使学校的办学更加进入社会发展的主流,学校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信誉、取得支持、加快发展,同时促进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形成,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的科研工作步入良性成长的轨道,到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150多项,其中省部级项目34项。近几年来年新增科研经费200多万元。
主动对接三明市“十一五”期间冶金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林产加工、矿产开发与生物医药的“4+1”产业集群发展重点,组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的研究中心,不断提高对三明及海西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水平,在服务经济社会中构建特色学科。如:依托生物技术专业,利用“复旦大学-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平台,立足于三明市丰富的植物资源,致力于天然植物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与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合作,成立了“闽台林业研究所”,为两岸林业科研人员开展合作与交流建立了新的平台;依托机械工程专业,与永安市共建“福建三明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所”,开展载重汽车的新产品研发;依托中文、管理等社科专业,成立“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所”,围绕三明市生态与地方文化开展研究。
5.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明学院地处闽西北,人才队伍基础薄弱,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相对困难。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几年努力,在人才总量、人才结构等方面有了明显进展。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引进教授、博士提供较好的创业平台,鼓励成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研究机构,鼓励教授、博士担任省重点学科和校优势学科带头人。
加大校内教师培养力度。每年选送30多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国家科研机构进修、访学。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鼓励并选派教师到支柱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实践,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
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岗位聘任制改革,引导教师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创造条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大力表彰优秀教师,开展评选表彰校级教学名师、优秀骨干教师和青年优秀教学奖等活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大力改善教师住房条件,已建设完成青年教师过渡房1幢114套,正在建设400多套教师经济适用房社区。
几年来,我校师资队伍数量不断充实,结构得到改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从2004年的48人增加到现在的139人;高职称教师的比例达39.8%。2007年引进和培养36位硕士和博士,引进和晋升5位教授,在新引进的教授中,有3人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负责人。
6.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了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较快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借用外力、外智加快学校发展。学校高度重视与省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与福州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形成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紧扣评建、覆盖全局、全面带动我校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永安市、沙县、明溪县人民政府等就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进行全面合作;与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科技项目合作。开放办学对提高办学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校于2007年11月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研讨会,教育部领导和80多所高校的校长、书记到会,有力促进了与全国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在省委、省政府和三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兄弟院校的关心与支持下,三明学院成立以来各项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我们十分珍惜向兄弟院校学习的机会。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软硬件并举,一手抓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深化改革,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创优;一手抓学校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使学校办学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更符合学生成才的要求,更符合广大教师充分施展才能的要求,不断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