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的起点 做出新的贡献──二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我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特约评论员
党的十七大全面部署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任务,首次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角度论述了教育工作,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十七大特别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明确要求。不久前举行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这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多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可喜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的形势与任务向我们提出的新的挑战。一是面对国家和社会的殷切期望,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近年来社会风气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和弘扬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校未来的优势如何体现,特别是在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兄弟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规模竞争优势、资源整合和聚焦能力不断增强,重点学科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实力水平迅速提升,在客观上增加了我校获取竞争性资源、提升和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难度,因此如何实现新的质的突破,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是我们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三是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如何进一步缩小我校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我校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清华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如何站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在全球性的人才、科技、资源的竞争中,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贡献、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贡献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十七大是一个里程碑。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作为长期受到国家支持和社会厚爱的重点高校,我们一定要总结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清醒地认识到肩头的重任,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使我校事业在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具体要求,在前段本科教学评估取得佳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继续探索和完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适应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在继续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广大学生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要响应十七大发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抓好“985工程”和“211工程”三期的启动和实施,加强学科建设和自主创新,积极承担并组织力量完成好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6个重大专项之一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建设等若干重大项目,提高顶层设计和重大项目的策划能力,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形成创新的科研体制和评价体系,积极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
我们要领会十七大关于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论述精神,始终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落实好“十一五”规划及其重点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的投入,以造就学术大师、教学名师、战略科学家为方向,以培育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形成学术团队、学术梯队为主要任务,以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着力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十七大提出的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要求,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人才强校。
现在,新的学期刚刚开始。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也要增强必胜信心,结合实际把十七大精神学懂弄通、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