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华

胡剑

刘军枫

刘运辉

徐建鸿
乐观积极 迎难而上
刘晓华 建筑学院2004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溶液调湿式空调及热湿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在导师江亿院士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6篇、出版专著1部,已取得专利3项。参与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该项目获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曾任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服务团团长、校研究生团委实践部部长等职。
刘晓华的学术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她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勤奋笃学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本科入学时被调剂到暖通空调专业,她认定要“干一行,爱一行”,很快就从自己的专业中找到乐趣,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读研;刚开始读研时,她也曾一度为缺乏学术成果感到苦恼,但她迅速调整了心态,最终做到厚积薄发。
有一次,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加上 “非典”的影响,原计划半年搭好的试验台迟迟未能建成。刘晓华没有气馁,而是坚持利用这个机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她购买和组装了各种零部件,与实验室同学密切配合,最终将试验台搭建完成,并获得2003年学生实验室贡献一等奖。
刘晓华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归功于导师江亿院士和耕耘在前的博士师兄:“导师帮助把握大方向,告诉我们该在地上种西瓜还是西红柿;师兄则做了很多具体的奠基工作,探索如何播种、施肥。所以当接力棒传到我这儿时,我也理所应当要跟随他们的步伐,带好师弟师妹。”刘晓华介绍说,她现在的研究方向很有前途,但还停留在示范工程阶段。她表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时间里都将投入其中,努力探索理论成果的实际转化。
刘晓华强调,思路清晰是做好学术的前提,为此要注意和导师保持交流;阅读文献时不要面面俱到,而应重点把握其学术框架,学习其中基本的研究思想;对读过的论文最好做一番整理,积累每篇论文的要点,这样的借鉴式学习会很有收获。
刘晓华这样总结了自己为人为学的态度:“很多道理只有在经历过困惑和挫折后才会真正懂得,所以我并不期待一帆风顺,而是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生活中不断奋进,在挫折和磨难中寻找快乐。”
(研通社记者 文浩 梅岭)
热爱学术 上下求索
胡剑 物理系 2002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天体物理。曾获德国、瑞士驻华使馆颁发的 “爱因斯坦奖”和我校第11届“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称号,已发表SCI论文4篇。目前在导师李惕碚院士的指导下,致力于当前天体物理研究的热点———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即通过X射线和伽马射线波段观测得到的信息来研究恒星、星系和星系团尺度的宇宙天体物理过程。
在很多人看来,胡剑研究的天体物理学显得有些高深。但胡剑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比较喜欢平静的生活,感觉学术研究很适合自己的性格,甚至可以说很惬意,所以也就乐此不疲。
是什么让胡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他认真想了想,回答说:“平常心和好奇心。”对胡剑来说,“清华博士”这个头衔并不是什么光环。如果抱着读了博士就肯定可以高人一等的想法,反而非常容易产生挫折感。只有本着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不骄不躁地学习和研究,才有可能品尝到成功的果实。
胡剑所说的 “好奇心”,则是指对各种知识的渴求。2006年夏天,他作为“爱因斯坦奖”获得者在德国、瑞士访问一个月,同行者中有位厦门大学的博士,专业是统计物理。他们的专业看似毫无瓜葛,但彼此竟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而当前段时间胡剑着手开展新课题的研究时,发现正好需要用到那位博士所在领域的知识。因为有了先前交流的基础,胡剑再查找起相关文献资料时自然就轻松多了。言及此处,胡剑再三请我们提醒各位师弟师妹,应当尽量抓住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在会议上多问多说,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将别人的想法了解清楚,这一来一往的交流过程可以显著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学术水平。
说到导师李惕碚院士,胡剑满怀崇敬。李老师早年的科研环境极为艰苦,但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做出了一流的学术成果。可以说,李惕碚院士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他从不言弃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导师的言传身教对胡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无论在学术研究上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不轻言放弃。
从导师身上,胡剑似乎总有学不完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在面对出国深造的机会时,毅然选择了留在清华园,留在导师身边。
采访刚一结束,胡剑就又俯首到桌前投入研究了。我们衷心期待他从学术“新星”成长为学术“明星”,闪耀于科学的天空,为清华增光添彩。
(研通社记者 宗少伟 范文娟)
开拓视野 勤奋务实
刘军枫 化学系2002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在导师李亚栋教授指导下发表SCI论文6篇。在采用水热法合成钒氧化合物一维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因各方面表现突出,被选派参加第56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曾任化学系研究生会主席。
2006年6月,刘军枫赴德国林岛参加了第56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开阔眼界的难得机会。近距离聆听大师演讲并与他们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到很多极富学术价值的观点,更能切身体悟大师所特有的、令人心生敬意的科研和生活态度———他们对科学的追求非常纯粹,而在工作之余又能充分欣赏生活之美。通过这次经历,刘军枫更加坚定了走科研道路的决心,也更明确了自己要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科研和生活。
利用假期参加实习实践也是刘军枫开阔眼界的好方法。她曾去民企实践过,参与项目调研、测试和应用。从中她切身体会到,国内一些企业还停留在技术引进和套用的阶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她也曾在知名外企陶氏化学做过研发,深切感受到企业研发与高校研究的最大不同,那就是与实际产业的密切结合。刘军枫告诉自己,无论在企业还是在高校做科研,除了追寻探索的乐趣,也要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刘军枫说,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有所成就,就不能不在每个特定阶段明确自己努力的重心,就是说要有所取舍。她在研一时选修了不少非专业课程,课外时间则主要用来从事社会工作,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认识了一大批老师和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之后的3年中,刘军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通过不懈努力,她在科研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每年都有新的论文发表。
在科研中刘军枫也遇到过各种困难,但她总是很乐观,因为认识到“此路不通”本身也是一种收获。“科研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种不确定性,才使科研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一段时间没出成果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是一种提醒:是不是该换个方向或角度想问题了?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刘军枫总结说。
(研通社记者 黄凌雁 苏婧)
提高效率 善始善终
刘运辉 经管学院2002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 7篇论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项目———“供应链中定价、生产和配送决策及合作策略研究”。曾任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服务团团长,研究生团委实践部部长等职。
在导师陈剑教授的指导下,刘运辉先后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Kauff鄄man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蔡小强教授开展合作研究。那时他的工作状态常常是这样的:这边刚和导师讨论完,蔡教授就可能来信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为了充分利用时差,刘运辉又会在临睡前把研究进展发给Kauffman教授,第二天早上就能收到对方的回复。这样的工作流程无疑给了刘运辉很大压力,但也促使他提高了工作效率:“就像有3个导师同时在督促你的科研进度,想偷懒都不可能。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既能做好社会工作又不耽误科研,答案也许就在这里。”
博士二年级时,未来的研究方向成为刘运辉一个多学期都在思考的问题。为此,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补充知识。“我读过的文献中,几乎有一大半都是那时候‘啃’下来的。”刘运辉回忆道,“无论有关的、无关的,我通通都拿来看,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研究方向的灵感。”刘运辉还经常和导师讨论观点,交流想法。通过不断深入的思考,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原有思路的一些问题,于是及时转换了思考角度。很快,他就迎来了自己科研道路上的“柳暗花明”。“作为博士生,一定得明白自己到底想干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去做好想做的事。”
已经读到博士五年级的刘运辉,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找工作。但现在的他并未像很多同学那样四处奔波,仍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项目上。“科研的进度不应该因为我的毕业而被耽误,更何况还涉及到与两位校外老师的合作。我希望自己做事情能够善始善终。”
刘运辉的座右铭不是什么名人名言,而是他自己对成长的感悟:“峰,是旧的终结,更是新的开始。”也许,“清零”对于刘运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习惯于踏实地迈出脚步,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目标;而获得成功之后,他又会将心情收回原点。在每一次的攀登和重拾间,他为自己的人生之路留下了串串坚实的脚印。
(研通社记者 邹丽 周飞 钟华)
找准坐标 合理规划
徐建鸿 化工系2002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微化工系统。在导师骆广生教授指导下,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9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申请中国专利2项,其中1项已实现工业应用。全程参与了2项横向合作项目研究,其中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工业化试验取得成功,经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荣获第11届“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
徐建鸿很珍视自己刚开始做科研时的艰苦经历:虽然经常要出差,写总结、做报告也很辛苦,但可以从老师和学长那里学到很多科研方法,所以非常有收获。
在结束基本科研方法的训练后,徐建鸿开始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科研道路。为此,他首先进行了大量调研,正是这些基础调研为他带来了科研的灵感,让他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课题。
徐建鸿坦言,自己曾经也追逐过别人的光环,然而事实证明,那样不仅没有带来好的结果,反而让自己背上了更大的压力。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开拓属于自己的学术方向,才能走上宽广的科研道路。
徐建鸿非常感激导师骆广生教授在这方面给他的点拨:徐建鸿刚进实验室时,骆老师就叮嘱他要突出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定位。徐建鸿说,导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很多帮助,而且在做人方面也对他进行了很多引导。
探索的艰苦和探索之后取得的成果都让徐建鸿记忆深刻:在独立研究新课题的两年时间里,他厚积薄发,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并且承担起指导师弟师妹实验的任务。徐建鸿表示,实验室里那种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气氛,在科研方面给了他很大帮助。
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徐建鸿也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定位:“清华的学生都很出色,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徐建鸿做事很有计划性,而且总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计划。一旦达到预定目标,他会给自己放一个“大假”,充分休息后再精力十足地投入到工作中。徐建鸿的业余爱好也很丰富,喜欢各类运动,喜欢上网逛BBS,但是从来 不 在 实 验 室 上BBS———“该工作时工作,该休息时再休息”,这是徐建鸿的基本原则。
(研通社记者 苏婧 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