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中国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胡总书记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章的第一条,明确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像美国、日本达到2.2%,韩国达到2.4%,以色列达到2.8%,中国多少呢?中国的研发投入在05年达到了GDP总量的1.3%,去年增加到1.4%,差距依然较大。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39%。三是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像美国、日本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只有2%,中国达到了50%以上。四是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凡是创新型国家在美国、欧盟、日本所取得的专利数量要达到90%以上。中国取得的海外专利授权每年只有300件左右。相当于索尼公司、飞利浦公司、杜邦公司一个月的水平。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3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要超过7%。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已经难以承受盲目扩大规模、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我们不能再走能源消耗型的道路,而只能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三流国家生产产品、二流国家出口生产线、一流国家制定标准”成为国际惯例,同样“末流企业卖劳力、四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技术、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专利、超级企业卖标准”成为企业界的共识。要避免依赖于人、受制于人,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所达到的程度较低。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2004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86%,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5位。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是工业化,以前那种粗放式的工业化道路走不通了,只能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对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思政课部 周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