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涯 寻 诗
中国的文人对后人的影响往往大于他实际的贡献,许多文人写下了累累诗篇,不过是抒发自身感受,但是事情总是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雕镂人心,镌刻山河。
我有幸游览了海南的天涯海角,周围人潮如海,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是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天涯海角看看。很多人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他们来寻景,更是来寻诗,虽然有些诗并不是真正的天涯,只是一种遥远的代名词,但是他们还是要来。那是一种慕名前来,是为了寻找美好的儿时记忆,也是为了很多无法言传的原因,焦渴地期盼着对诗境的踏访,对童年梦想的追寻。简单的说,到了天涯海角,了却一笔沉重的宿债。然而传说中的天涯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独特意境呢?天涯只是一个理想的境地,许多人看破红尘,往往“浪迹天涯路”,做一名不复出的隐士,“天涯”在他们的笔墨下,变得如梦般不可捉摸。然而凑巧的是现实中也有一个天涯,她和海角一起坐落于南海之滨,同样在传诵中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天涯”奇景位于马岭山下。至此,感觉似乎到了天地之尽头。古时候交通闭塞,“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是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来到这里的人,来去无路,望海兴叹,故谓之“天涯海角”。宋朝名臣胡铨哀叹“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唐代宰相李德裕用“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诗句倾吐被谪的际遇。这里记载着历史上贬官逆臣的悲剧人生。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南南天”的巨石雄峙海滨,成为了天涯海角现实意义上的标志。据说,“天涯”题刻是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所书。就是这块刻着天涯的巨石,引来如此多的寻境之人,就是那几首用天涯来形容遥远的诗歌,有意无意的抬升了天涯的名气,演化出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神秘色彩,又引来了这众多寻诗之人。我对石头没有什么感觉,而那些传诵的诗篇也被现代的气息冲得越来越淡,咀嚼不出原有的韵味。天涯海角被赋予的神话色彩渐渐褪色,流下的仅是刻着汉字的石头,经历着大自然的风化。
神秘的面纱揭开之后,往往会带给人一种莫名的失落。天涯之行是来寻诗的,虽然没有身入神话境地的感觉,但却了却了一桩心事,毕竟天涯我已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