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帮困助学体系为寒门学子排忧解难

  本报讯高校大幅度的扩招使得更多学子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但伴随而来的是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为此,我校提出“不使一名考入建大的学子因家境贫寒而无法入学,不使一名在校学子因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切实重视和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及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帮困助学体系,为贫困学子开辟“绿色通道”。
  学校自1987年执行“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帮困助学政策以来,认真落实并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为主,国家、学校、社会及社会个人等形式的奖学金、企事业单位资助、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困难补助及学费减免缓为辅的资助体系。按照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结合其学习情况分层分类帮助贫困生,使贫困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奖”,即奖学金助学学校针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奖额从每人每年500~3000元不等。2006年,我校3700人次获得奖学金,总额达248.2万元。优秀学生还可申请国家奖学金,2006年共有53位同学获得4000~6000国家奖学金。同时,我校还设有新生奖学金、单项奖及创新奖等奖项。此外,我校还积极与企业团体协商设立奖学金,奖额从每人每年500~2500元不等。贫困生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和综合素质争取奖学金以自助完成学业。
  “贷”,即助学贷款我校从1999年开始申请国家助学贷款,2001年办理了首批贷款。迄今共有3502人次获该项贷款,发放金额2600.138万元。该项贷款采用无担保(信用)形式,被誉为“爱心通道”。
  “助”,即勤工助学我校勤工助学会于1995年成立以来,坚持以“勤工助学、勤工育人”为宗旨,以岗位开发、岗位管理教育为重点,以学生教育为工作目标帮助经济困难生。目前校内每学期安排勤工助学固定岗位约250个,每学年约有3500人次参加助学。这些工作大都安排在图书馆、环卫部门、外语视听室及各院系等。学校设有专项基金,2006年共发放勤工助学补助116.13万余元。贫困生利用课余工作既获取了劳动报酬,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我。
  “补”,即困难补助学校建立了全校贫困学生档案,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新生困难生摸底和高年级困难生复查工作。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子根据其困难程度发放一次性或日常性的困难补助金,其补助额度为每人200~500元。
  “减”,即减免学费学校对有特殊困难情况的学生,按照国家减免政策实行减免学费。同时,学校对因各种原因暂时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缓交学费的政策。
  另外,我校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基金,解决部分贫困生的困难。如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已为我校38人次提供5000元现金资助,省妇联设立的“红凤工程”也资助了我校的24名女大学生,其资助额度从1000~2000元不等,此外还与陕西风采及部分企业建立了长期资助合作关系。从2002年起,学校建立了校领导与孤儿的联系制度,每一名孤儿都有一个校院领导负责扶助,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