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
●王志
我是工作了7年以后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的,2005年7月取得博士学位并进入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这不仅实现了我在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的梦想,也是我深思熟虑、毅然无悔的选择。
1994年,我从湖南大学毕业分配到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先后从事发动机装配车间实习生、技术科设计员、CAD讲师、设计工程师、责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一直负责美国康明斯发动机的技术引进与消化以及自主开发机型的研发工作。
在自主开发国产柴油机燃烧系统的经验教训中,以及与康明斯发动机公司的技术交流中我得出一条结论:中国的汽车发动机技术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2001年一次内燃机学术交流会上,我的论文受到了清华大学帅石金老师和王建昕老师的关注,他们指出了我的论文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有益的解决方案。心中再度萌发的研究热情与求知兴趣开始促使我思考如何利用自己最宝贵的青年时代。潜心做学问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寂寞孤苦,我是否能够承受?但是,追求心情愉快,并把自己的爱好、理想与工作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工作变成一个最基本的需要和生活上的主要支柱又强烈地吸引着我。
2002年,我毅然放弃了国企的优厚待遇,拒绝了外企的高薪聘用,选择了来清华读博,踏上了漫漫艰辛的求学路。清华是知识的海洋,读博到做博士后5年来,我选学和自学了多门基础课程,翻遍了清华图书馆本研究领域的文献,饱尝了燃烧试验控制当时的失火或爆炸经历,围绕国家 “973”基础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走到了内燃机燃烧模拟计算和试验研究的国际前沿,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和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于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在博士后期间我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发表了多篇国际期刊论文并被邀请做审稿人。为了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我利用在企业的工作经验,深入奇瑞汽车公司和工程师们一起设计、加工、调试、测试,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多缸产品发动机的HCCI稳定运转,取得了大幅度降低油耗的排放效果,实现了学术与工程的结合。
谈到我对博士后研究工作中的体会,首先想到的是家人的关爱和支持,是她们让我全身心地投入我所热爱的科研工作。其次,博士后期间可以将博士期间的研究积累进行梳理,与导师的合作研究内容相结合,容易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博士后期间应充分利用清华的可用资源,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好科研,多出成果,尽可能多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清华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与地位;博士后期间时常跟踪本学科国际研究动态,并与本研究领域顶级国际学术大师保持密切的联系。
另外,博士后期间与读博和工作阶段相比,少了许多考核指标和管理事务,时间安排上相对自由,能潜心做成一两件学术与工程相结合的行业业绩。对于我们工程类的院系,相比于国际一流大学,加强与企业合作才能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保持国际领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熏陶并感染着我,导师在科学研究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学术思想,激励着我去拼搏和奋斗。我深信,只要越来越多的学子们甘于奉献、热爱科研,就能走进辉煌的学术殿堂,让学术薪火代代相传!
(作者现为清华大学汽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