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学术科研:十大亮点振奋人心

  本报讯2007年度学校科研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中央关于社科研究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在学校党委行政2007年工作整体规划的要求下,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全面贯彻和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以“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为指导方针的科研繁荣计划,以抓重大课题立项为重点,奋力推进学校第三次创业目标的实现,使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依据2005年《科研工作目标考核及科研奖励的暂行办法》的精神,通过3年的探索,学校构建并推出了由“科研数量、科研质量和学术活动”三位一体、“人均B2级论文约当数、课题等级、获奖等级、举办学术会议、举办光华讲坛、外派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六大指标构成的科研考评机制,实现了科研考核与激励机制的转换,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进一步活跃了学术氛围,2007年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具体总结为十大亮点:
  一、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数创新高
  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达60项,比2006年增长62%,远远超过15%的预定目标。
  其中,2007年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7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连续两年中标,05年以来,我校共承担3项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居西南地区首位。
  二、高级别论文数量、质量均取得历史突破
  2007年共发表B2级以上论文359篇,比2006年增长32%。在A1级杂志《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2篇,实现了我校在该杂志上零的突破。
  三、科研项目经费大幅增加
  2007年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横向课题经费达470余万。其中,纵向课题经费350余万,创历史新高;横向课题经费120万,保持历史高位水平。
  四、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奖数有较大增长
  2007年有2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较2006年增长257%。其中,在四川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比中,我校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在省内高校中位居前列。
  五、学术氛围空前活跃
  全校共组织重要学术会议30场。有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有第七届中国金融论坛、中国普通高等财经院校校长论坛、校友高峰论坛、首届中国西部管理论坛、首届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2007年西南财经大学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科学讨论会等。
  2007年共开展光华讲坛330期。较2006年增长30%,超过既定的15%增长率,创历史新高。学校先后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陈晓律教授(《大国崛起》的作者之一),四川银监局局长王筠权,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崇台教授,上海财大田国强教授,J.P.摩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副总裁刘虹瑜,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中国著名法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梁慧星教授等3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名流到校演讲。
  六、科研宣传工作成绩斐然,续编出版《经世济民集》第4、5、6辑
  继续推动学校科研宣传工作。通过教育部人文社科信息网、四川省社科联杂志及校内网络、报刊等载体介绍学校师生完成的优秀科研成果,全方位展示我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
  为集中展示我校举办学术讲座的情况,编辑出版了《经世济民集———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讲演录》第4、5、6辑,共收录讲演论文53篇。
  七、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工作再创佳绩
  全年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1名,开题5人,中期考核1人,组织出站评估6场,办理出站证书5人;完成《博士后管理制度》修订工作,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5项,立项7项,立项率近50%,获得博士后研究项目经费21万元。
  八、与中央各部委、大型企业集团的科研合作进一步加强,有力地推动了科研向生产的转化
  我校与国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学会共建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中国一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方面的合作。
  九、参与地方党委政府政策预研及咨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校多次参与省委省政府、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预研咨询工作,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特别是我校参与的省委九次党代会预研成果《四川实施科学发展的战略研究》系列研究报告,受到省委领导的表扬。
  十、学校科研管理业绩突出,再次被省社科联、省社科规划办评选为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组织管理先进单位”
  新年再展宏图
  又讯按照学校2008年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本年度学校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大力营造研究氛围,提升综合科研能力与管理水平。其内容涉及到: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学术氛围;配合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建设,制定《非在编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办法》,并推动建立一批非在编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科研考评与激励机制;完善校学术委员会的建设,更好地发挥校学术委员会的功能与作用,包括组建校学术委员会学术评价分委会和学风建设分委会等;进一步完善课题申报管理组织体系,制定校级重点预研课题管理办法,为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重大课题申报提供机制保障;制定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申报与校级课题自动转换机制;加强立项课题的在研过程管理,重视课题立项工作,积极探索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有效措施;高度重视各类科研评奖申报组织工作,力争取得更多高层次的科研奖励成果;加强科研成果宣传与科研信息管理工作,提升科研成果社会利用价值,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探索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等。(科研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