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主席、校党委书记冯永农
在盐城工学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报告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根据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全校上下前一阶段都认真组织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的活动。从现在开始,根据校党委的统一安排,进入各层各级的轮训阶段。首期培训班的对象是校、处级领导干部,同志们要在前一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学校工作。
十七大报告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我今天准备就几个重点问题讲一讲自己学习的体会。
一、关于十七大的主题这部分重点要把握四点:
第一,十七大的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二是回答了我们党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三是回答了我们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
第二,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和理论体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个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一条道路和理论体系两者共同组成的一面旗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根本结论,也是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根本保证。我们的学习要抓根本,旗帜是代表形象,代表方向,旗帜问题至关重要。道路就是在旗帜指引下朝着什么目标怎样前进的路径,理论体系是在探索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因此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者就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第三,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永远铭记”,饱含深情而又实事求是地概括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力推进的。第一个“永远铭记”是,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阶段虽然不属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但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个“永远铭记”是,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第三个“永远铭记”是,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第四,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它研究的主题是发展问题;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它的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逻辑起点是本质理论,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属性;它的动力理论是改革开放;它的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的法制理论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这里面还有它的政治理论,文化建设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国防、外交、和平发展以及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了很多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一切成绩与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二、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评价、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是十七大重大的理论创新。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需要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全党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第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十七大报告从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孕育和诞生的。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世界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今世界在发展认识上和实践上的积极成果。
(二)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评价。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这个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等重要方针和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施“三步走”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三,科学发展观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检验。在中央对十七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和部门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从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一开始就反复强调: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得到了全党同志的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时间毕竟不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强调,我们应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下大力气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经认真研究决定,把科学发展观评价为十七大报告现在这样的阐述。
(三)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首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其次,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样一个新要求,把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统一于一体。“四大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对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
第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问题的探索。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进行了探索,这个探索主要是由“一位一体”向“二位一体”的转变。1953年12月,中央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到1954年9月份,提出了建设工业化、现代化的伟大国家,这个实际上是“一位一体”。1964年的12月的三届人大的报告当中提出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体现了“两位一体”的思想。到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1979年12月提出了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之后,又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到1986年12月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总体布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在十三大报告当中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正式提出了一个 “三位一体”的布局的概念。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体现“四位一体”的这样一个总体布局,把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战略目标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四位一体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深化,开拓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视野。从“一位一体”到“两位一体”,再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这个三次重新布局实际上是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三次飞跃。“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构筑了我们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新平台,充分体现了党对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第二,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这里我强调三个问题。一是要全面推进四大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对四大建设要有准确的把握,深刻的认识,要搞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四大建设,经济建设是前提,是物质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它是硬道理;政治建设是根本,是一个政治保证,我们一直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文化建设是灵魂,它是一个精神动力,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社会建设实际是一个纽带,是提供环境条件的,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总体布局,我们要在实际工作当中全面推进这四大建设。二是始终在“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来造福于人民。十七大部署了加快推进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 “五个有”的社会事业发展要求,就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措施。在收入分配上上不封顶,但下要保底,要建设社会保障网络。这就是要着眼于维护社会安定,体现了党的宗旨。三是要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跟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我们一定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深对“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解。
四、关于党的自身建设十七大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党建工作创新的新成果,第一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党的五大建设。在这里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十七大报告之所以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是根据我们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重大变化而提出来的。所谓“世情”
变化就是国际环境变化。我们要把握当今的世界潮流,世界潮流就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多级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在这样的世界潮流面前,正如过去孙中山先生曾讲过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我们党必须适应世界潮流,走一条和平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二是要认识国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改革形势变化来看,改革进入了攻坚期。现在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社会阶层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一个矛盾的凸显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既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的凸显期,这对我们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三要认识到党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情的变化主要是表现在两大转变:我们党的地位从一个革命党转为一个执政党,现在又转变为了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再一个就是我们党执政环境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因此,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也就决定了我们要用改革创新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观念来研究新的情况,用新的办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全面理解报告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这32个字就是我们建党的目标。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并在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总要求。
“一条主线”,就是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五个重点”,就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五个重点”,既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又涵盖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贯通起来加以领会,全面把握和落实。
(三)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和创新举措。十七大报告部署了六个方面的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举措。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四大要素构成的,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际上我们讲的发展能力就是要做大蛋糕的能力,但是做大蛋糕还不够,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关系,这就是切蛋糕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发展了,却有许多矛盾出现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蛋糕做大了,但分蛋糕时来了意见。虽然有的人现在拿的蛋糕比过去大了,但与其他人相比分配的蛋糕小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从而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善于领导的坚强领导集体。
三是要扩大党的民主带动人民的民主,增强党内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报告中提出了党的民主建设的五项举措,同时要求严格地实行民主集中制,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群众路线,又叫民主集中制。过去毛泽东同志把民主集中制概括为这么几句话:"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江泽民同志把民主集中制概括为四句话:“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民主集中的内涵,扩大党内民主。
四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民主、公正、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
五是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包括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建成让党员经常受教育的制度,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六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十七大报告是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这就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转变,表明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度重视和鲜明的态度,我们所有的同志都应该自警自醒。特别是手上掌握权力的同志,一定要看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为人民办事,也可能为自己谋私,但是两条道路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淡泊名利。我很欣赏吴仁宝说过的一句话:家有黄金千吨,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顿,家有万间住房,你一人也只能睡一张床。其它皆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们一定要看到,只有自己打倒自己的,而不是别人打倒的,把所有的案例拿来分析,都可以这样讲,都是自己打倒自己,别人打不倒你。我们现在还要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要从体制上作保证,要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互相制约、互相协调。
五、关于我校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问题学习十七大精神一定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特别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我们这次是校、处两级的培训班,同志们是我们学校的骨干,所以对全校的重大问题我们一起作一些思考和讨论,但它的前提是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这里我讲五个问题:
(一)关于学校发展目标问题。
目标问题非常重要。就评建工作来讲,2005年我们提出的目标为“确保合格,力争良好”,当时我在大会上说,如果评估不合格,我们校领导班子集体辞职。当时对照教育部评估指标,我们有几大硬件不够硬,基于这样一个情况下提出“确保合格,力争良好”的目标。到2006年我们加了一句话,“确保合格,力争良好,同类创优”,今年我们明确提出“保良争优”。在预评估结束后,专家同我交换意见说,三年来,你们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你们硬件指标全部合格,提这样一个目标是合适的。我们提“创建一流高校”,我们这个一流高校在评估过程中我们把它界定成 “江苏省无硕士点的二本工科院校中的一流”。“同类一流”,我们怎样设定它的内涵,根据国家“四位一体”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学校,我们同类一流到底哪些方面设定为我们的同类?哪些方面创一流?当然现在我们的就业率、录取分数线、四级英语通过率好多亮点在同类七所高校中是走在前列的,但自己要清楚,我们很多地方存在不足。同时我们原来有两句话“省内有地位,全国有影响,”后来预评估时把这两句话拿掉。为什么拿掉?这两句话放上去可能设定的目标还达不到,现在我们把这两句话加上去以后应该是什么样的目标要研究。二是我们设定的“十一五”的目标。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十一五”目标。“十一五”期间是我校的加速发展期,迎评工作的决胜期,申硕工作的奠基期,新校区的建设期,办学条件的改善期。2008年我们又怎样围绕新的要求、思路和措施落实好规划,需要我们结合学习来认真讨论。我们讲加速发展期,就是我们设定的办学规模达到18000~20000人。明年招生规模在国家适当调控的情况下,我们怎样取得适当进步?迎评工作虽然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评估,但是我们现在进入了评估的整改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申硕工作奠基期,原来党委讨论过了,2006、2007年只是搭了一个框架,2008年则要全面启动。能不能力争在2010年申报硕士点,这就需要我们像做迎评工作一样对照申报硕士点的各项指标来加强建设。新校区的建设期,现在主要是完善一期,抓紧二期,准备三期,调研四期。一期工程我们搞了20多万平方米,二期工程任务已经明确并且正在招标,三期工程我们争取把学校各个方面的功能完善起来,这样,学校如果要扩大规模,只要建设学生宿舍和教室。所谓办学条件的改善期,我们各方面的办学条件正在逐步完善,包括我们的工培中心。但是我们还有一个2007年提出的任务,建设教师公寓问题没有达到。其中原因很多,有一个原因同志们都知道,飞机场建在这个地方,航线上要盖的楼房就要受到限制。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实践证明,我们近几年既抓住了机遇,使办学规模不断的扩大,同时又抓紧了新校区的建设,评建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教职工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我们没有因为迎接评估收缩我们的招生规模。总体上学校最近两年应该说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但是要看到我们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许多兄弟院校相比,与学校自身的需求相比,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我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同时要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自身来讲,一定要认真加强内涵建设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任务就是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办学规模的扩大;第二办学水平的提高;第三办学层次的提升;第四办学条件的改善;第五,教职工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在办学水平提高方面,需要围绕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等来推进内涵建设,这要求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08年要结合整改,着力抓好办学水平提升、教学水平的提升,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注重民生,建立一个教职员工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
改革是动力,这对我们学校来讲也是一样。2008年在改革方面的任务很重,包括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省里面已经将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包括现在全部要确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全员聘任制,省里正在调研,马上都要规范下来。关于劳动用工制度,最近学校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根据省里面的要求,明年还要进行校行政的换届工作。全省要统一搞好党委行政的换届工作,也就是说从校级到处级到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都要进行。我们还要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要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整改为契机深化改革。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等等。可以说2008年对我们学校来讲改革任务相当重。开放办学方面,我们要有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国外,一个是面向校外。要做好服务地方工作,实现校地合作的双赢。盐城工学院能够有今天,是市委市政府包括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的结果,可以这样讲,没有上级的支持就没有工学院的今天。不讲别的,就从学校的新校区征地和老校区置换给我们的政策超过10亿,作为我们学校来讲,应该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己任,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为才有位,在盐城这个地方,盐城工学院要有地位,需要我们把工作做好。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作为。
(四)突破发展瓶颈,创造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
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对于学校来讲,制约发展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人才问题,一个是资金问题。说得简单一点,人的问题,钱的问题。从人才问题来讲,学校现在缺的是高层次人才队伍,这是这次评估给我们下的结论,我们心里也非常清楚。因此,高层次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学校的一个薄弱环节,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在上次常委会议讨论的时候,会议研究了四管齐下来实施双百工程的问题。双百工程就是“十一五”期末要有100名教授、100名博士,那么要实施这个工程措施有四条:引进、培养、使用好和外聘。引进方面我们提高了待遇,特别是对领军人物,在原先的基础上条件可以面议。苏大引进了一个中科院院士花了2千万。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为什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强将手下无弱兵。再一个要培养,因为像盐城这样的地理位置,主要靠培养,加大支持读博士的力度。另外,就是使用好校内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大现有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津贴,不要“招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这是好多地方都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是要和谐吗?要协调吗?要全面吗?要可持续发展吗?所以这就要我们处理好引进、使用和培养的关系。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外聘力度,四管齐下。要全面完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各项措施,要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不是喊喊口号。第二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问题,2008年对学校来讲,新校区建设、其它各方面建设仍然是一个用钱的高峰期。我们讲研究新情况,就是说国家2008年信贷方面实行的是从紧政策,由连续实现的十年稳定的货币政策转入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对我校来说是个新情况、新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要想办法,多种渠道来筹措资金。要继续争取银行的支持,但是银行的难度也在加大,要争取省里面化解高校债务的政策机遇,要争取省里面有关方面的专项资金的支持,要争取市里面对我们政策上的扶持和支持,要加强对学校的校区置换的速度以及有关政策的研究,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收入,要争取纵向的、横向的科研经费,同时还要学会经营学校,还要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等。第三,要改善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因为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它跟周围各个方面都有许多联系。怎么样构建一个与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十七大的要求。所以不仅内部要努力,还要争取一个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下转二、三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