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家政公司发布了一则清华毕业生求职家政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热议。网民的讨论不止是对青年学生选择的质疑,也反映出对“名牌大学生”和“家政”等标签的刻板印象。
相关讯息中,“家政”是吸睛利器,说起“家政”,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做家务,先入为主地把“家政”归结为算不上光鲜的体力劳动。
但实际上大多高新家政指的是“高端家庭教师”。网络上的盛行观点认为大学生做家政等职业属于“人才浪费”,但是大学生选择何等职业才能算作“不浪费人才”?
毋庸置疑,浪费与否的评判标准仍较为主观,固有偏见就暗藏其中。而当下职业平等观才是择业主旋律: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是正当的、不违背法律的,都是光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抛开职业本质,片面关注“家政”“保姆”等标签实质上就属于断章取义行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撕掉标签、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所有职业对促进社会专业化有关键作用。
“名牌大学毕业”则是此事件中另一个标签。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名校,“清华大学生做保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等标题应接不暇,名校标签正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到这些所谓的头衔中,忽略了大学生本身的诉求和向往。择业的自由人皆有之,如何选、选什么、去哪里,都不应该被选择框架之外的人过多干涉。清华大学生应聘家政既不违背道德标准,又不影响社会正常运转,是正当的职业选择。这种“标签”,不仅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更是社会格局扩展过程中的围栏。
就现实意义来看,近年来,一大批优秀大学生涌向家政、基础教育等行业中,本身便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社会各领域对高等人才需求增加是行业革新的重要表现,用更高的知识浓度推动行业甚至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受益者是整个社会,而这最终也将以一种潜在红利的方式回馈给更多人。
去掉“家政”“保姆”“名牌大学毕业生”等标签,回归问题本身,尊重每个职业,让职业可以获得更多转型升级、革新进步的自由;同时,让大学生拥有更多寻找诉求、发展本我的自由。我们期待可以有更多人才不按照刻板社会印象选择“应该去的地方”,而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发光,为职业发展汇入活水。